跳转到内容

蒙古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蒙古国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1206年—1368年
立法机构:忽里勒台
蒙古帝国疆域的演变(1206年-1294年)
京城 
• 1206年-1235年
曲雕阿兰
• 1235年-1260年
哈拉和林[注 1]
• 1260年-1368年
大都(今北京市
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
国君姓氏孛儿只斤
君主共15位
• 1206年-1227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首任)
• 1260年-1294年
元世祖忽必烈
• 1333年-1370年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常用语中古蒙古语近代汉语汉儿言语)、突厥语伊朗语
兴衰
• 1206年
成吉思汗征服漠北各部,即皇帝位于鄂嫩河源头,大蒙古国建立,即“蒙古帝国”。
• 1218年-1234年
西辽西夏金朝
• 1219年-1260年
蒙古西征
• 1260年5月5日
忽必烈即皇帝位于开平,引发大蒙古国分裂,并形成分立的四大汗国
• 1271年12月18日
忽必烈于大都颁《建国号诏》,建国号“大元”。
• 1279年3月19日
元将张弘范厓山海战击败宋军,宋帝赵昺随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宋朝灭亡,元朝统一中国。
• 1368年9月14日
明朝徐达率军攻陷大都(北京),元廷退居蒙古高原,史称北元,“蒙古帝国”瓦解。
宗教腾格里信仰萨满教),后一些可汗分别改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流行的宗教
通币硬币(如迪拉姆)、苏赫(Sukhe)、纸币(背部用丝绸银锭装饰的纸质钱币,以及元帝发行的交钞
前身
继承
蒙兀国
西辽
花剌子模王国
西夏
大金
基马克汗国
基辅罗斯
伏尔加保加利亚
库曼汗国
阿兰王国
大理国
木剌夷国
阿拔斯哈里发国
南宋
大元
察合台汗国
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儿汗国
北元
大明
帖木儿帝国
后金
今属于

蒙古帝国(1206年-1368年9月14日[注 2]),正式国号为大蒙古国[注 3]蒙古语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
西里尔字母Их Монгол Улс,强盛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全球帝国,也是历史上邻接版图最辽阔的国家。当时在蒙古人武力最兴盛的时期曾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蒙古西征。在此之后的元宪宗九年(1259年)至至大二年(1309年)之间,蒙古帝国体系的最大疆域曾达到约2400万平方公里[5][注 4]。但自1259年蒙哥去世后引发争夺大汗之位的内战,使帝国内部数度分裂以至走向瓦解。蒙古人灭金朝后在中原建立了统治,1271年建立元朝,同期亦存在西边的四大汗国。1368年元朝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灭亡。元朝残余势力被驱赶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并逐步取消帝号与年号。其残余势力对于欧亚大陆的影响力亦逐渐式微,漠南、漠北蒙古皆于17世纪降于清朝,而四大汗国的最后残余势力亦于20世纪灭亡。

蒙古帝国是由蒙古人铁木真在漠北草原建立,据《蒙古秘史》,其创始于斡难河河源,通常认为创建时间约为铁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以及由尼伦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等)并始有“成吉思汗”之称号时的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元宪宗九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1年 / 1223年)由成吉思汗发动并为主帅,灭西辽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并越过高加索山击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2年)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卡马突厥国),接著灭亡位于东欧平原基辅罗斯,进而击溃波兰王国,又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国大败,前锋远达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东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现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年-1260年)于蒙哥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旭烈兀为主帅,灭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两河流域阿拔斯王朝,并重创叙利亚阿尤布王朝(蒙古军曾短暂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发起征伐而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个国家。

然而,在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并与阿里不哥争位引发了内战,使蒙古帝国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然而他主张其承袭了“蒙古大汗”之位的继承权并没有获得一致承认,直到元成宗时期才达成内部共识,使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获得认同;原属蒙古帝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被称为四大汗国,分别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注 5]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宣布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语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灭南宋。自此被元朝控制的领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现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在忽必烈身故后,其继任者元成宗与四大汗国达成协议,以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之后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其中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分别于1309年和1357年灭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驱逐出中原(长城以北),元朝灭亡。元朝残余势力退回至蒙古高原地区,史称北元天元十年(1388年)北元瓦解[注 6],之后以东部蒙古的鞑靼[注 6]作为其后继代表,主要由其首领继承“蒙古大汗”的称号,同时与西部蒙古的瓦剌以及明初羁縻下的兀良哈等势力并立,统称为明代蒙古,但这些蒙古势力的控制范围没有再超出过蒙古高原,漠南、漠北蒙古先后于1635年、1691年降于清朝[9][10]。此外,明朝亦长期和同时代的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及其他已突厥化的小汗国并存,直到18世纪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国均致灭亡。

国号

[编辑]

以族名为国号

[编辑]

蒙古的国号与族名相关,原称为“哈木黑蒙古”(汉译为“蒙兀国”),[1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自号“也克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此后一直在各种语言中表达沿用。[12]

建“大元”国号

[编辑]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在进攻南宋取得不断胜利的形势下,元世祖采纳刘秉忠王磐等汉臣建议,建“大元”国号,《建国号诏》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其意为“极大”,表明本朝疆土超过以前所有的王朝。元朝建号以后,原“大蒙古国”国号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蒙文文书中通常两者并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八思巴文ꡊꡝꡞ ꡝꡡꡋ
ꡗꡠ ꡀꡦ
ꡏꡡꡃ ꡢꡡꡙ
ꡖꡟ ꡙꡟꡛ
转写Dai Ön Yehe Monggol Ulus)。[13][14][15]

元朝时,“大一统”的观念掀开了新的一页。元朝的中外观念是一体的中外观。元吴师道诗:“今日八荒同一宇,向来边檄不须论。”把原来视为外的地区“比于内地”,即元朝视全国为“内地”,包括中原、边疆各民族在内。[16]蒙古文史籍中指蒙古及其周围地区为“五色四夷国”(蒙古语ᠲᠠᠪᠤᠨ
ᠥᠩᠭᠡ
ᠳᠥᠷᠪᠡᠨ
ᠬᠠᠷᠢ
鲍培转写tabun ongge dorben qari西里尔字母таван өнгө дөрвөн харь)。一说出自佛教的“五方色”,指东方黄,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青。《大黄史》等书称,五色者,青蒙古,白肃良合(高丽),黄撒尔塔兀勒(回回),红契丹(汉人),黑吐蕃(藏人);四夷者,谓后四者为青蒙古之属国。并认为五色四夷均出自一位君主。成吉思汗征服周围地区和民族,即谓收抚五色四夷国。可见是指居中的青色蒙古及周邻国家和民族,反映了蒙古帝国中后期蒙古人的世界观和民族观。[17][18]

历史

[编辑]

蒙古源流

[编辑]

源出室韦

[编辑]

蒙古部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在狃越河(今洮儿河)以北,西至俱轮泊(今呼伦湖)周围,东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著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个“蒙兀室韦”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译。《旧唐书·北狄·室韦传》记载:“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19]

大山指今大兴安岭,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根据这段史料,蒙兀室韦部的居地应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的大兴安岭北端地区。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历史传说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名为“额尔古纳昆”(Ergunequn,qun意为山崖)的地方,应是指额尔古纳河附近的山林地带,和汉文史籍所载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证。[19]

大约在唐代后期(九世纪下半叶),蒙古部落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移。随部落的分行,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分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属于这部分蒙古部落。[19]

苍狼白鹿

[编辑]

元代史籍记载下来的蒙古人祖先传说,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迁徙的历史过程。《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讲述蒙古人的起源,说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苍色的狼(孛儿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马阑勒,qo'ai-maral)相配了,渡过腾汲思海子,来到斡难河(鄂嫩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立下营盘,生了个儿子名巴塔赤罕。传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Dorben,意为四);弟朵奔篾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兰豁阿为妻,生二子,其后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后,阿兰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名见《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名见《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译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从这一支又分衍出约二十个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儿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称为“始祖”。[19]

阿兰死后,两个大儿子的子孙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组成了蒙古迭儿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个小儿子的子孙组成了尼伦部落,因为他们是闪耀著神的光辉的后代,因此被看作纯洁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儿的后代称为孛儿只斤氏,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20]

合木黑蒙古

[编辑]

十一世纪时,居住在大漠南北的塔塔儿、蒙古、克烈、汪古等部结成以塔塔儿为首的联盟,共同反对辽王朝的统治,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上各部的通称。十二世纪初,由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取代了辽王朝,蒙古部转归金朝东北招讨使管辖。这时塔塔儿联盟已经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汗(成吉思汗曾祖父)的统领下强大起来。[21]合不勒汗(生卒年不详)又作“葛不律寒”、“哈不勒罕”。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成吉思汗曾祖父。以乞颜为氏,统一蒙古部,始称汗,被尊为“全体蒙古人”(合木黑忙豁勒)的首领。[22]

当时金朝的皇帝是金太宗完颜晟(1123年—1135年在位),他想笼络合不勒汗,便派人请合不勒汗到金国宫中,设宴招待。在这次著名的宴会上,合不勒汗抓住金帝的胡子,肆意戏弄,导致蒙、金关系迅速恶化,金帝便利用塔塔儿部几次攻打蒙古。[23]最初金熙宗乃用其将领完颜宗弼之谋,诛其臣完颜昌,完颜昌遗族遂与合不勒进攻金人于漠北,金将完颜宗弼屡次征伐而不能克,从此金人北受蒙古之侵袭,而不能用全力南侵中国[24]金主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八月,调功臣皇叔完颜宗弼由南线回朝。奉命亲率中原精兵8万之众,出征蒙古,大小数十仗,屡战不胜,不得不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三月,与蒙古订立协议议和,并把西平以北27团寨,割与蒙古,每年供应蒙古相当数额的牛羊米豆,并册封合不勒汗为“蒙兀国王”,才得罢兵修好。[25][26]

蒙古可汗合不勒死后,侄儿俺巴孩被推选为可汗。俺巴孩与塔塔儿部结亲,为女儿送嫁途中,被塔塔儿部的主因人俘虏,送给了金熙宗。金熙宗将俺巴孩钉死在木驴上。合不勒之子忽图剌继而当选为可汗,率部向塔塔儿人发动复仇的战争,然而前后十三次开战,也未能替俺巴孩可汗报仇。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忽图剌的侄儿,乞颜部的也速该带领部众攻打塔塔儿人,取得了胜利,并且活捉了塔塔儿人豁里不花与铁木真兀格。铁木真兀格是一位勇士,也速该心存敬仰,便把他放了。当也速该返回鄂嫩河边的营地时,夫人诃额仑生下一个男孩,也速该十分高兴,索性将孩子取名为铁木真,这便是日后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27]

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孛儿只斤氏族族众离散。[28]最后导致合木黑蒙古国的分裂:以泰赤乌部首领塔里忽台为首占据鄂嫩河流域;以札达兰部札木合为首占据额尔古纳河流域;主儿乞部撒察别乞、台出为首占据鄂嫩,克鲁伦河流域。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恢复了合木黑蒙古国,但是斗争仍未结束。[29]

铁木真统一漠北

[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车
突厥汗国 铁勒
东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诸汗国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后蒙古帝国时期
鞑靼(东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尔喀 四卫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义
国立故宫博物院元太祖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为今黑龙江上游、蒙古东部,为唐时室韦部落之一,称蒙兀室韦,亦有说是出于鞑靼,甚至是匈奴吐蕃的后裔。现今,东胡说已成为蒙古族起源的主流学说。南宋前期,蒙古分为许多单位,其中之一为乞颜部,据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东方为贝尔湖附近的塔塔儿,在西方为蒙古中部的蔑儿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带的乃蛮,名义上大都臣服于金朝,形貌语言风俗习惯迷信大致相类。其间部众最多者,为乃蛮部落,居也儿的石河上流,及大金(阿尔泰)山脉连亘之地。西隔一沙漠,与突厥种畏兀儿相接。北界小金山与突厥种之乞儿吉思谦谦州两部之地为邻。东界哈剌和林诸山,与克烈部连界。时克烈之居地达于斡难怯绿连两河之源,克烈部以北之地属蔑儿乞部。别有斡亦剌部,则据有构成昔之谦河(今名叶尼塞河)之八水灌溉之地。札剌儿部分为十部,部各有长,结幕于鄂嫩河畔,共有七十千户塔塔儿部居女真旧境边界附近,捕鱼儿湖一带。[30][31][32]

十二世纪,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至十二世纪末叶,形成了塔塔儿克烈蒙古蔑儿乞乃蛮等相互结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团,雄据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为蒙古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铁木真9岁时,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残酷的现实使铁木真认识到,要保存自己,恢复祖业,就要依靠和联合一个强大的部落。于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庇护下,收集离散部众,力量逐渐强大。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被推举为汗。[33]

铁木真称汗后,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巩固汗权,展开了夺取东部地区的斗争,宋庆元元年(1195年)和宋庆元二年(1196年),金朝两次出兵攻打塔塔儿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助金朝大败塔塔儿于活勒札河(今乌力吉河),在回军途中攻灭背叛盟约,抄掠其奥鲁(老小营)的主儿勤部。铁木真既获得金的封赏,又消灭了与之争夺汗位的乞颜氏中的长支贵族,名声大振。[33]

宋庆元四年(1198年),金朝又遣军征讨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朝的这几次征伐,为铁木真夺取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扫清了障碍,铁木真的实力迅速增强,引起贵族们的敌视,开始了与贵族联盟的一系列战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纠集泰赤乌等十三部3万军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汗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战于鄂嫩河附近的答兰版朱思。铁木真失利。后鲁的主儿扯歹、忙兀部的畏答儿、晃勒坛的蒙力克率部归附铁木真,铁木真力量日益壮大。[33]

宋庆元六年(1200年),弘吉剌、朵儿边、塔塔儿等十一部复聚会于阿雷泉,盟誓与铁木真、王罕为敌。铁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会同王罕与十一部联军战于捕鱼儿海子(贝尔湖)附近,贵族联军大败。翌年,被击败的贵族们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为“古儿罕” ,誓与铁木真为敌。铁木真认真备战,与王罕军于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再败贵族联军,铁木真为巩固后方趁势攻灭了察罕塔塔儿、按赤塔塔儿等部,完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33]

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阔亦田(约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战,又大败由乃蛮杯禄汗拼凑起来的斡亦剌、泰赤乌、塔塔儿等部残馀势力的联军,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结束了与贵族联盟之战,铁木真与克烈部王罕长期结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离间,铁木真与王罕关系恶化。铁木真曾欲以联姻修补裂痕,遭到拒绝,王罕、札木合等设计谋杀铁木真未成,又突袭之。铁木真仓卒应战于合兰真沙陀(约今乌珠穆沁旗北境),因众寡不敌,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军。此时,札木合等与王罕分裂,铁木真侦知王罕无备,秘密包围,激战三昼夜,王罕父子败逃,先后被杀。铁木真获得从未有过的胜利。[33]

最后一个对手是乃蛮。为准备与乃蛮的决战,铁木真按千户制组编军队,设扯儿必那颜(统领)统率;又成立护卫军,设80宿卫,70散班(鲁华),军队更加强大。宋嘉泰四年(1204年),纳忽山之战中乃蛮军一触即溃,太阳汗负伤死,铁木真进抵阿尔泰山前,尽降其馀部,完成了统一漠北诸部的大业,为大蒙古国和以后元朝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33]

铁木真征服乃蛮部后,为追击王罕之子桑昆,为进攻金朝,解除对翼侧的牵制,向西夏伸出触角进行试探。蒙古军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从也儿的失河不黑都儿麻地区回军,经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进至西夏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0里处围攻力吉里寨。该寨修筑坚固,但蒙古军在短时间内攻克,并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接著分兵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又东攻定州(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邻古古撒城和龙州(今内蒙古临河)落思城。扫荡黄河西岸、北岸,带著许多战利品和骆驼、牲畜后还军鄂嫩河。[34][35]

大蒙古国建立

[编辑]

元太祖元年(1206年)春,铁木真下令建九脚白旄纛,在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也可·蒙古·兀鲁思”)。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声称得到上天的启示,命铁木真为普天下之汗、诸王之王,诸王群臣共上尊号称他为“成吉思皇帝”。成吉思一词的含义,有“海洋”、“有力”、“天赐”、“伟大”等诸多不同说法。此后,成吉思汗迈出了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步伐。他将千百户制度普遍推行于蒙古各部,以千户、百户、十户的形式把全体蒙古人民组织起来,并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儿们为千、百、十户长,进行统管,且其职位世袭,史称“莎余儿合勒”(即恩赐、分封之意)。这样,千户便成为蒙古社会最基本的行政军事单位。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把蒙古国的臣民百姓视为自己的家产,除自己直接管领一部分人外,其馀部民均分封给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子,他们每人得到若干千户,称为“忽必”。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扩建了原有的怯薛(护卫军),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万人常备军,其中包括千名宿卫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这些官兵均由各级那颜及平民的子弟担任,他们自备马匹、武器和给养,而且还可以随身带有自己的“伴当”。因此,这些“怯薛”(护卫士)的身份往往高于在外的千户长。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过创制蒙古文字、设立也可扎鲁忽赤(“扎鲁忽赤”汉译为“断事官”)及编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国的封建统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隶制开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转化和过渡。[36][37][38][39]

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后,因他精通本国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学习。其后又有不少畏兀儿人被用为蒙古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对蒙古文的创制做出了贡献。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前,蒙古没有成文的法规,人们遵行的只是传统惯法。大蒙古国建立后,创制畏兀儿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发布命令、登记户口、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称为《大札撒》(汉译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记录所办案件等,成为加强统治的重要辅助手段。[40]《成吉思汗法典》颁布实施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为基础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两权制约为基础的判例制度比英国的判例制度产生早近600年。[41][42]

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任命其养子失吉忽图忽为大断事官。由大断事官专门负责掌管民户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图忽审断刑狱词讼,负责惩治盗贼、察明诈伪、施以刑法。大断事官实际上是大蒙古国的最高行政官,相当于汉族官制中的丞相。大断事官之下还有若干断事官作为僚属。此外诸王、贵戚、功臣有分地者,也各置断事官治其本部百姓。[40]

对外扩张

[编辑]
成吉思汗扩张前的欧亚地图

征西夏

[编辑]

成吉思汗在建国前的宋开禧元年(1205年),率军第一次入侵西夏。这次只是小规模的掠夺。元太祖二年(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称臣纳贡,再次兴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镇斡罗孩城。一年后的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发兵,抵斡罗孩西关口。当时西夏皇帝为夏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李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主高逸为副,率兵五万抵挡,大败,高逸被俘而死。蒙古军再攻斡罗孩城,守将出降,太傅西壁讹答在城内坚持巷战,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军长驱直入,进逼中兴府的外围要隘克夷门(贺兰山关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军五万拒战。嵬名令公坚持了两个月,最后中了蒙古军的埋伏,兵败被擒。克夷门既下,蒙古军进抵都城中兴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讹答太傅入中兴府谈判,晓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难与蒙古军为敌,遂将女儿察合公主献给成吉思汗,表示愿降蒙古,岁岁进贡,联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他得以专心进攻更主要的敌国──金朝。屈辱的求和,加剧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久,李安全被废而死,他的堂侄李遵顼被立为帝,是为夏神宗。但在夏神宗之后,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扬威之际,终至亡国。[43]

成吉思汗的三次征西夏,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以及牛羊、骆驼等,同时也锻炼了军队,更重要的是战略上取得了伟大胜利,他虽然没有彻底征服西夏,但却使西夏内部产生了动荡不安,矛盾加深,因而造成政权一再更迭,国力大衰,没有能力与蒙古人抗衡,进而动摇了夏金联盟,解除了西夏对蒙古国的威胁。从此以后,成吉思汗集中全部精力和全部力量,来对付他的主要敌人金王朝了。但从元太祖十一年(1216年)起,由于成吉思汗在进攻金朝和西征西辽的过程中,不断向西夏征兵、收贡,使西夏统治者感到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对蒙古渐渐疏远。这样,又引起蒙古的不满,侵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44]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军侵金。木华黎南下进攻金朝的同时,又一次派军队攻打西夏。当年十二月,蒙古军踏冰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心惊肉跳,带著几个手下人和嫔妃逃到西平府(即灵州),让太子李德任守城。面对强敌,西夏军无力抵抗,李德任不得不向蒙古军队请降,蒙古军队胜利,木华黎率军队返回金朝战场。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十月,木华黎由东胜渡河,准备经过西夏,进攻金朝的陕西地方。李遵顼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塔海去迎接木华黎,又派塔哥甘普领兵五万,追随木华黎进攻金朝。心力交瘁的李遵顼无力支撑危局,于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把王位让给次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隐退。李德旺即位后深感蒙古势力的可怕,想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机,联合漠北诸部落,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当时成吉思汗正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得悉西夏“阴结外援,蓄异图”的密报后,虽知情况紧急,无奈战事正紧,无法脱身,故令木华黎之子(木华黎已去世)孛鲁,迅速从金朝回兵进攻西夏。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九月,蒙古军袭击西夏,大破银州(今陕西榆林南),夏兵10万人战死,守将塔海被俘后遭到杀害,蒙古军掳掠牲口、牛羊达数十万之多。西夏主李德旺不得不再次向蒙古表示臣服,蒙古军退走。西夏在蒙古军队的一再打击下,离最后的覆亡已为期不远了。[44]

征金

[编辑]

元太祖六年(1211年)秋,金朝边境乌沙堡(在今内蒙古镶黄旗境内)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的进攻。金兵统帅独吉思忠领兵抵御,战败退兵,蒙古军乘胜而进。从此拉开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诸部的宗主国,成吉思汗曾助金击灭塔塔儿,以获得金帝所授“察忽鲁”(部长)之职为荣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后,仍每年亲自赴金边境入贡。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秃儿等都惨死于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为复仇。元太祖三年(1208年),金章宗死,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即位之后,他向蒙古遣使下诏书,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问:“谁是新皇帝?”金使答:“卫王。”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这等庸懦之辈也配吗?岂能向他跪拜!”言罢策马北。完颜永济从金使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便阴谋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贡杀之。成吉思汗得到密报,遂与金朝绝交,严兵设备,并于元太祖六年(1211年)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南下,于是有了乌沙堡击败金将独吉思忠之役。金兵溃败,独吉思忠以失于防御被解职,由完颜承裕主持军事。完颜承裕不敢正面抗击蒙古军,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南),以大军三十万守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华黎为蒙古军先锋,他策马横戈,大呼陷阵,成吉思汗继以诸军并进。金兵大败,死者枕藉,整个原野都充满了血腥气味。成吉思汗追击溃败的金兵至会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再歼金兵无数,完颜承裕只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县)。野狐岭之战,“金人精锐尽没”,蒙古人终于取得了进攻金朝的第一场大胜仗,他们以此为荣,很久以后还常常提起这件事。[43]

元太祖七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抚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将固守,蒙古军退回。又攻金东京辽阳府,掳掠而去。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阴山进军,经宣德州至怀来,大败金完颜纲军。乘胜进居庸关,威胁中都。蒙古军兵分三路攻掠黄河以北的山东、河东、河北路州县,直抵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海滨。元太祖九年(1214年)春,掳掠大批财物后又返回居庸关一带,围攻中都。金宣宗南迁金军败退,朝中混乱。驻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八月杀卫绍王完颜永济,迎立金世宗孙完颜珣继帝位(金宣宗)。元太祖八年(1213年)九月,金宣宗完颜珣遣使向蒙古军求和。元太祖九年(1214年)三月,中都被围,金宣宗献纳人口财物,并将卫绍王女岐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许和退军。元太祖九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深恐蒙军再侵,率皇室百官,运载珠宝财物,迁都到南京(开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迁都南逃,再次统兵南下。元太祖十年(1215年)春,蒙古军陆续收降中都附近州县金朝将官,击败前来救援中都的金军。元太祖十年五月初二日(1215年5月31日),完颜承晖眼看中都解围无望,服毒自杀,抹撚尽忠弃城出逃。蒙古军遂入中都。成吉思汗当时在桓州凉泾避暑,闻报后命石抹明安镇守中都,遣失吉忽图忽等登录中都帑藏,悉载以去。是年,中都与辽东、河北、山东860馀城,皆为蒙古军攻占。[45][46][47]

中原山东、河北地区接连爆发武装起义,而一些地主豪强也趁机拥兵自保,出现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其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他专统大军攻金。其间,木华黎很注重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作用,而且除杀掠之外,开始注意占据城邑、安集百姓而行经久之计。而金朝面临蒙古军强大的攻势,又兴兵南下侵宋,以求得补偿。但在数年的战争中,金在宋、蒙古与西夏的联合进攻下,国势日衰,陷孤立之中。而木华黎大量招降反金的汉族武装力量,几年中,攻取了金之辽东、辽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大片土地。木华黎死后,金哀宗停止南侵宋朝,集中兵力抵抗蒙古,曾收复了绛州平阳太原府。但为时已晚,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已回师中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灭西夏,拒金求和,进军凤翔府京兆府关中震动。成吉思汗死后,金军虽小有胜绩,但仍无力挽回败局。[48]

纳金人才

[编辑]

占领金中都在战略上的意义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的投顺。在对金战争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揽金统治下原辽朝的遗民,著力将其收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为辽朝贵族东丹王后裔,且又长期在金朝担任高官,地位与声望皆十分显赫。蒙古兵围中都之时,耶律楚材适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于“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于是他“始发永安(今北京),过居庸,历武川(今河北宣德),出云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决十旬,已达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岭又横渡荒漠,历时三月馀始抵达目的地,可谓艰苦,但耶律楚材可能当时并不知道这相对于他不久之后的远行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绿连河畔(即今克鲁伦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见并受到赏识,成吉思汗命其“处之左右,以备咨访”。这之后不久,耶律楚材就赶上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征。[49]

金廷南迁之后,已无力恢复对黄河以北地区的有效统治,而蒙古军队对所占州县又多在杀掠后放弃,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强纷纷起而割据自保,一时间“河北群雄如牛毛”。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杰”之一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全权负责对金战事。此后不久成吉思汗统蒙古军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给木华黎的蒙古军只有大约13000人,另有汪古骑兵万人。木华黎逐渐改变了过去肆行杀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并利用汉、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装与金朝作战,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华北土豪,分别依附蒙、金两方的地方势力彼此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此后十馀年间战斗虽有反复,不过总的趋势是附蒙一方渐居上风,越来越多的地方军阀倒向蒙古。在山东,尽管南宋也加入了对当地势力的争取,但该地最终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对率部或纳土归降的军阀、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称,授予元帅、行省之类统军管民之职,许其世袭,并可自关僚属,称为“世侯”。当时力量较强的世侯,河北地区主要有永清史天泽、易州(今河北易县)张柔,山东地区则有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全等。[50]

降西北诸部与灭西辽

[编辑]

元太祖三年(1208年),成吉思汗派兵前往征讨西逃的蔑儿乞部脱黑脱阿、乃蛮部屈出律以及“林木中百姓”,前锋路遇斡亦剌惕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不战而降之,忽都合别乞就充向导,涉过冰封的额尔齐斯河,大破蔑儿乞部,脱黑脱阿中矢死,屈出律亡走西辽。忽都合别乞为蒙古军引路,有斡亦刺惕种的忽都合别乞,比万干亦惕种“先来归附”,忽都合别乞引领蒙古军,“入至黑失惕地面”,斡亦剌(斡亦刺惕诸部)、不里牙惕(即布里亚特,据蒙文史籍载,布里亚特人自称斡亦剌惕·布里亚特)分布于贝加尔湖东西,并入蒙古部前,就知道使用马。巴儿浑(即巴尔忽诸部)、兀儿速惕(该部居住在谦河以北乌斯河流域,命名为鄂伦春)、合不合纳思(该部居住在谦河之源)、康合纳思(该部属吉利吉思人中的一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侧的安加拉河)诸种部都投降了。[51]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黑脱阿的儿子忽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动。忽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军征伐忽都,速不台翻越崇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忽都,消灭了蔑儿乞的残馀势力。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52]

在大规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就已经开始向西拓展势力。攻灭乃蛮、蔑儿乞后,首先收服了畏兀儿。畏兀儿在宋朝时称高昌回鹘,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亦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为中心,首领称亦都护(源于突厥语,意为“幸福之主”),臣属于西辽。西辽在畏兀儿设少监之官进行监治,其人仗势欺凌, 引起畏兀儿人不满。元太祖四年(1209年),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少监,遣使降于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年),他又亲赴蒙古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其十分优待,以女许嫁,视为第五子,“使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于诸国”。此后畏兀儿成为蒙古藩属,须履行入质、纳贡、从征等义务,同时亦都护的传统称号依然保存,并对畏兀儿领地和百姓享有世袭统治权。中亚地区还有另外一个依附于西辽的民族哈剌鲁,居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楚河一带,是唐时西突厥支裔葛逻禄之后,首领称阿儿思兰汗。至此他们也杀掉西辽监护官,向蒙古归降。这一时期,西辽在西方败于势力日渐上升的伊斯兰教国家花剌子模,东部的畏兀儿、哈剌鲁又相继叛附蒙古,国势衰颓。被蒙古击败的乃蛮王子屈出律逃到西辽,篡夺了帝位。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别率军征讨屈出律,将他捕获杀死,西辽疆土尽归蒙古。此前,居于贝加尔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秃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统治,杀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将、“四杰”之一博尔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响应。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领军镇压,将起事平定。[53]

第一次西征

[编辑]

花剌子模是阿姆河下游的古国,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十一世纪中叶降服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算端任命突厥族侍臣阿努什的斤为监督。十一世纪末,花剌子模(Shah,波斯语“国王”之意)被杀,阿奴思子库都不丁被任命为花剌子模长官,袭用花剌子模沙的称号,子孙世袭。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西辽击败塞尔柱算端,花剌子模沙又向西辽称臣纳贡。其后利用塞尔柱帝国衰落之机,据有呼罗珊西部;十二世纪末,灭塞尔柱算端,势力扩展至波斯西部。宋庆元六年(1200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继位,又征服了呼罗珊东部的古儿朝。元太祖四年(1209年),杀西辽索贡使臣,并吞了撒麻耳干地区的西辽属国西喀喇汗国;次年,在塔拉斯河畔打败西辽军。至此,摩诃末成为穆斯林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他自称算端,用武力迫哈里发正式加封,未成;发兵攻西辽,取其西境锡尔河上游沿岸诸城,并策划进一步向东扩张。元太祖十年(1215年),他派遣一使团到东方探听蒙古与金朝的战争情况。成吉思汗接见了使者,表示愿与花剌子模友好通商,并遣使回访,同时组织了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贸易。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商队抵达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中游东之齐穆耳),该城长官哈只儿只兰秃贪图商队财物,竟诬为间谍,将他们尽加杀害,夺其货物。一名幸免于难的骆驼夫逃回蒙古报告,成吉思汗愤怒至极,遣三使者问罪,又被摩诃末杀一人,二人剃须后驱逐出境。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了。[54]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夏,成吉思汗统领二十万大军越过阿勒台山,在也儿的石河驻夏后,即进入花剌子模国境,分兵四路:命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术赤率一军沿锡尔河而下攻取毡的养吉干等城,阿剌黑那颜率一军攻取锡尔河上游忽毡等城及费尔干纳地区,自与拖雷统领中军径趋河中。摩诃末闻蒙古军已过锡尔河,慌忙从新都撒麻耳干退到阿姆河南岸。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二月,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三月,进围撒麻耳干,攻五日,拔之。遣速不台哲别等统兵三万追击摩诃末。摩诃末在蒙古军紧紧追逼下辗转西逃,最后遁入宽田吉思海(里海)南岸附近一个岛上,大约在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底病死,传位于其子札兰丁[54]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秋后,成吉思汗命拖雷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渡过阿姆河,攻取呼罗珊地区诸城,到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夏,马鲁、你沙不儿、也里等城被相继攻陷。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兄弟被派去攻打玉龙杰赤,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始攻克玉龙杰赤。成吉思汗自统大中军攻取武耳迷等阿姆河沿岸诸城后,于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里黑,进围塔里寒寨,连攻七个月,拖雷率军来会,才攻克。此时,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在哥疾宁重新集结了约十万军队,进屯八鲁湾川,打败了失吉忽图忽率领的三万蒙古军,声势复振,已被蒙古占领的一些呼罗珊城市纷纷起义响应,杀死蒙古戍将。成吉思汗会合诸路军队,越过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进攻札兰丁,而札兰丁却因部下诸将争权夺利纷纷离散,势力转衰,不敢抗击蒙古军,退却到申河(印度河)。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十一月,成吉思汗在申河北岸一举击溃札兰丁军,札兰丁逃入印度。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夏,蒙古军继续攻略申河一带地区,镇压呼罗珊诸城叛乱。秋末,成吉思汗回师撒麻耳干,在西域诸城设置了达鲁花赤镇守官;冬,启程东还,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春回到蒙古。[54]

速不台、哲别率领蒙古军完成了追击摩诃末的任务后,继续抄略波斯中西部诸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攻入谷儿只(乔治亚)、失儿湾等地,由打耳班(今乔治亚巴库西北捷尔本特)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进入阿速(又称阿兰,高加索北麓的伊朗语族部落)、钦察(突厥语部落,分布在里海至黑海之北,东罗马人称之为库蛮,俄罗斯人称之为波罗维赤)之境,先后将阿速、钦察诸部各个击破,遂驻冬于钦察之地。钦察首领玉里吉向斡罗思(俄罗斯)伽里赤王密赤思老求援,伽里赤王约集斡罗思诸王公到乞瓦(基辅)会商,决定与钦察人联合起来抗击蒙古,遂杀死速不台、哲别派来的议和使者。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五月,蒙古军与斡罗思、钦察联军会战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北)之东,斡罗思诸王公互不团结,不能协同作战,终被蒙古军一一击溃。速不台、哲别统兵抄掠斡罗思南部诸地后,东还,经亦的勒河(伏尔加河),又攻掠不里阿耳国,然后由里海、咸海之北返回蒙古。[54]

统一北方

[编辑]

灭西夏

[编辑]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东返后,决定先攻灭西夏,随后集中力量从黄河上游渡河而南,东向攻伐金朝。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绝出兵助战和不履行交纳质子为理由,亲率10万大军从东、西两路向西夏发动了强大的钳形攻势。西路蒙古军由大将阿答赤统帅,一路势如破竹,连取沙州、肃州、甘州、西凉府等西夏重镇;另一路大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无剌海等城,并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附近黄河岸边重创西夏军主力,西夏天险丧失,夏献宗李德旺惊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𪾢为主。[55]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军队围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黄河而南,进入金朝境内,相继攻破金朝控制的积石州、临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宁州,西夏和金朝的势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区。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六月,成吉思汗驻军甘肃清水(今甘肃清水县)。元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病逝于军中,遗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途于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许我,则由唐、邓直捣大梁。金虽撤潼关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马俱疲,吾破之必矣。”年六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追谥圣武皇帝,后又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葬起辇谷。是月,西夏国主李𪾢因粮尽援绝,瘟疫流行,被迫献城出降,被蒙古军所杀,存续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国宣告灭亡。[55][56][57]

联宋灭金

[编辑]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后,暂由幼子拖雷监国。元太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229年9月13日),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史称元太宗。此后,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蒙古军进入甘肃东部地区。到成吉思汗去世时,蒙古已在对金朝作战中取得压倒性优势,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线,苟延残喘。据载成吉思汗临终曾拟定借道于南宋、迂回从后方给金朝致命一击的战略计画。元太宗三年(1231年),大蒙古国第二代皇帝窝阔台在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北)大会诸王,议定分兵三路伐金。窝阔台自统中路军由山西正面发起攻击,铁木哥斡赤斤统左翼军由山东进兵,拖雷则统右翼军从宝鸡南下,绕道宋境,包抄金朝后方。这一年冬天,窝阔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渡过黄河。拖雷从大散关入汉中,沿汉水东下,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行军,自邓州(今河南邓县)绕出金朝背后。[55][58][59]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机,大破金军主力于钓州(今河南禹县)南边的三峰山,北上与窝阔台会师,金朝灭亡的大局已定。大将速不台包围金南京,金哀宗完颜守绪弃城出逃。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将崔立献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归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与南宋达成协议,合兵将金哀宗围困在蔡州城内。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慌忙传位于元帅完颜承麟,不久,城陷,金哀宗自缢身亡,完颜承麟亦被乱兵诛杀。至此,金朝灭亡,但是在秦、功一带的金朝势力依然存在。为此,窝阔台命次子阔端从攻宋前线领兵而西,规复河陇地区。元太宗七年(1235年),当阔端率兵进抵巩昌城下时,金朝镇远军节都使、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率众归附,得到阔端的嘉奖。在汪世显的带动下,秦、巩一带二十馀州,先后归附蒙古。至此,金朝在西北的残馀势力,几乎为蒙古军所消灭。[55][58][60][61]

金朝灭亡后,按照蒙、宋协约,蔡州以南归宋;蔡州以北归蒙古。于是,蒙古大军北还,留速不台镇守河南。可是南宋淮东制置使赵葵却建议乘蒙古撤军之机,出兵收复中原。这一建议得到宋理宗赵昀的允准,命赵葵率军6万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阳。速不台率军击退了宋军的进攻,使南宋收复三京(汴梁归德洛阳)的举动遭到失败。这次交战,成为蒙古决心讨伐南宋的导火线。[60]

成吉思汗之后的扩张

[编辑]
大德四年(1300年)以后元朝及其汗国的大致版图。其中西亚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突厥化蒙古人势力建立的帖木儿帝国

窝阔台攻宋之战

[编辑]

南宋发动端平入洛之役后,蒙古指责南宋“开衅致兵”,破坏盟约,并积极进行大举南下攻宋的军事准备。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窝阔台决策攻宋,蒙古军三路南下,攻势十分猛烈。西路军横扫东至三峡、西至大渡河之间的大片蜀地,曾一度占领成都,迫使宋军退守夔门;中路军攻占襄阳要地,兵围江陵;东路军在两淮也前出至,“谋捣江面”,引起江南震动。但是,由于各地宋军的积极抗击,蒙古军未能进一步深入。[62]

此次攻宋之战,蒙古军之所以未能达到灭宋的预期目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战略指导有误。同时开辟三大战区,战线过长,主攻方向不明,兵力分散,而无法实施各路军协同作战。二是蒙古军深入江淮巴蜀的河网高山地区,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难以发挥,而暴露了蒙古军缺乏水军的劣势。如入蜀蒙古军仅郝和尚拔都选骁勇9人乘轻舟往来于江上,却无力顺流而下,东攻两湖。中路军进至枝江,遂“自枝江、宜都竞上,伐竹木,毁室庐,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然而,临时造船,难以竞渡。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水军,蒙古难以实施灭宋计划。[62]

尽管如此,蒙古军仍取得不小战绩。开辟了全面对宋作战的战场,摧毁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许多城防设施,达到了不占有境土而破坏其生机的目的,为以后攻宋创造了条件。元太宗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1241年12月11日)迟明,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几易其主,因此无暇全力部署攻宋,仅有零散的局部战争。直至蒙古内部稳定后,再次发动了对宋的攻势。[62][63]

第二次西征

[编辑]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元太宗八年(1236年)秋,灭不里阿耳。元太宗九年(1237年)春,灭钦察;秋,进兵斡罗思,攻取也烈赞(梁赞)城。元太宗十年(1238年),分兵四出,连破莫斯科罗斯托夫等十馀城,合兵围攻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府,陷之。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灭高加索山北麓之阿速国,攻入斡罗思南境;遣使至乞瓦(基辅)谕降,被杀。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拔都亲统大军围困乞瓦,四周架炮猛攻。其王米海依畏敌,先已逃入孛烈儿(波兰),名将德米特尔领导乞瓦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城破,德米特尔受伤被捕,拔都嘉其忠勇,赦之不杀,但乞瓦军民则遭到残酷屠掠。蒙古军攻陷乞瓦后,继续西进,攻占伽里赤,其王逃入马札儿(匈牙利)[64]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春,拔都分兵两路,一路由诸王拜答儿、大将兀良哈台率领,攻孛烈儿;一路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攻入马札儿。拜答儿一军破散多米儿城,抵克剌可夫,孛烈儿王弃城遁,蒙古军焚毁其城,遂入西里西亚境。西里西亚侯集孛烈儿诸军,与来援之捏迷思(日耳曼)军联合抗敌,激战于里格尼茨,被蒙古军击溃。里格尼茨之战使欧洲诸国十分震惊,感受到蒙古入侵的严重威胁。但由于教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尖锐矛盾,未采取一致的对策。蒙古军获胜后,又攻入莫剌维亚,南下与拔都军会合。拔都军在撒岳河(当即《元史》所载郭宁河)畔击溃马札儿军,进拔佩斯城(当即《元史》所载马茶城),分兵四出抄掠。有一支进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依施达。冬,拔都大军渡过秃纳河(多瑙河),攻陷格兰城。元昭慈皇后元年(1242年)初,遣诸王合丹率一军追击马札儿王贝拉四世。不久,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还,元昭慈皇后二年(1243年)初,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从此拔都就在这里立国,建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统有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的辽阔地域,史称钦察汗国(因以原钦察部地为中心而得名)。[64]

征服吐蕃

[编辑]

随著吐蕃国灭,出现了百馀年的分裂混乱,佛教亦一度衰败,其后再度风行。它分裂成许多宗派,与地方的封建贵族势力结合。它们中,主要有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由于萨迦派的款氏家族与西夏王室夙有姻亲关系,据说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出征西夏,取得了青海柴达木地区之后,即致书萨迦寺的大喇嘛,表明了对喇嘛教的尊重和遣军入藏的意向。但是由于夏、金未灭,成吉思汗未遑远略,以后又因迭次西征,征服西藏的问题一直未提上日程。然一些邻近陕蜀的吐蕃首领,已陆续有一部份臣服。[65]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窝阔台的儿子、受封领有青藏地区、驻戍凉州阔端派将军多达那波率军入藏,直至拉萨北部的热振寺杰堆寺等地,随即北撤,向阔端报告乌思藏各派的情况,说:“现在卫藏地方的噶当教派的寺庙最多;达垄教派(即达垄噶举)的僧人戒律清整;止贡教派(即止贡噶举)的京俄大师具大法力;萨迦派的班智达学富五明。”建议任命宗教首领来管理其地。元昭慈皇后三年(1244年),萨班(即萨迦班智达,Sa-skya-pandita的简称,panditax·为通明“五明”的人)奉召携其二侄八思巴、恰那前赴凉州;元定宗二年(1247年),与阔端商妥了乌思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并发回了有名的、致乌思藏纳里的僧俗首领的信。从此西藏正式归属蒙古帝国。[65]

贵由与两皇后称制

[编辑]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死,忽里勒台会议仍未马上召开,由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临朝称制。脱列哥那狡黠多权术,以滥行赏赐换取宗王大臣拥护,摄政达五年之久。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企图乘虚而入夺取汗位,但未能成功。元定宗元年(1246年),举行忽里勒台选汗大会,虽然窝阔台生前曾指定其孙失烈门(窝阔台第三子阔出之子)为继承人,但脱列哥那却希望选立自己所生长子贵由。经她的活动,贵由遂被推举为大汗。[66]

贵由即位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顿朝政,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脱列哥那称制期间,贬抑窝阔台时期的旧臣耶律楚材镇海牙老瓦赤等人,使耶律楚材“愤恨而死”,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则逃亡,投靠了阔端和拔都。朝政由脱列哥那宠信的法提玛奥都合剌蛮把持。汗位虚悬,加上“庶政多亲”,宗王贵族们便滥发牌符,遣使驰驿各地,随意征财索物,汗廷和各地的正常统治秩序都受到严重影响。脱列哥那把贵由推上汗位,但仍然掌握著汗廷大权。贵由即位以后,处死了法提玛,重新起用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并当众查收了宗王贵族们擅自发放的令旨牌符。贵由不顾脱列哥那的极力庇护,强行擒杀法提玛,说明他从母亲手中夺回了最高权力。母子反目,使脱列哥那不久就死去了。对公然想用武力夺取汗位的铁木哥斡赤斤,贵由借宗王法庭之手将他处死。[67]

贵由与术赤之子拔都一向不和,在贵由西征时曾互相辱骂,一直争执到窝阔台处。等到贵由正式即位,即派亲信野里知吉带出镇波斯,图谋对付驻守钦察草原的拔都。元定宗三年(1248年),贵由亲率军队西行,拔都亦严兵为备,但贵由在路上突然死去,酝酿中的内战终未爆发。皇后海迷失称制。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蒙古贵族立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这就是元宪宗。自此,蒙古帝位复归于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总掌富庶的漠南之地,又迁徙窝阔台汗子孙及诸王于边地,将海迷失皇后赐死,从而巩固了汗位。[66][68][69]

蒙哥攻宋之战

[编辑]

对于南方,与南宋间战事也自元宪宗时代而加剧。金朝的讨灭,名义上军事同盟协力者南宋,实质无大助力,因而仅分得陈州(今河南省淮阳)与蔡州东南之地。南宋却趁蒙古大军北撤的河南空虚时刻,作军事上投机,袭入汴京又图进取洛阳,闻蒙古军重返才急遽退归,元太宗遣使责宋违约,战衅开启。但交战只在南宋域内四川以至江淮间进退,大体呈现胶着,以后数年,战争性质且转变蒙古军的劫掠式蹂躏,攻略城市得手,杀俘居民与掠夺战利品便退却。[70]

元宪宗即位六年,授权其弟忽必烈统辖漠南汉地军、民、政三权,前代以来停滞的南宋领土侵略开始恶化,另一弟旭烈兀出征哈里发政权上一年的元宪宗二年(1252年),南宋经略的准备工作先已着手,忽必烈受命截切南宋四川西部之地南下,平定唐朝南诏国后身的云南大理国,以及招降吐蕃成功。元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奉召返蒙古本土,副统帅兀良哈台速不台之子)续又进出中南半岛,翌年征服交趾地方南宋属国,替代李氏大越未久的陈氏安南国,从南宋北、西、南三方面大包围作战部署完成。[70]

惟其如此,元宪宗八年(1258年),计划下本格化南宋征服战展开,元宪宗末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军分三道,合四万人号称十万。左翼军忽必烈自河南南下,以长江中流域的鄂州武昌)为攻略目标;右翼军兀良哈台由交趾北上,向湖广方面会合;元宪宗亲自率的中军,以甘肃省六盘山(成吉思汗崩驾所在)为前进基地,指向四川合州(重庆市以北四川省合川县),准备夺取长江流域之地而沿江东进。不幸,元宪宗九年(1259年)夏秋之间,蒙古军抵达四川时军中痢疫大流行,元宪宗也被传染不治,崩于合州前线钓鱼山营中,年五十二岁,在位九年。南伐诸军,乃全面北撤,也因猝然发生的元宪宗崩驾大变故,汗位争夺再升高层次,爆发同系拖雷位下的亲兄弟阋墙。[70]

降服高丽

[编辑]

蒙古南下征服中国,为避免背后受敌,降服高丽成为必要战略。从元太宗三年(1231年)至元宪宗九年(1259年),约三十年间蒙古六次出兵高丽。时高丽由武人崔氏主政,元太宗四年(1232年)将国都由开京迁至江华岛作长期抗战。元宪宗七年(1257年),以崔氏政权没落为转机,高丽放弃抗战方针,高丽高宗以还旧都和遣太子入朝为条件请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四月,太子王倎入朝,但高丽高宗尚未还都开京,元宪宗九年(1259年)六月即病死,元宪宗蒙哥汗则于元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围攻四川合川城时病殁。元宪宗九年(1259年)闰十一月,忽必烈由襄阳班师北上,王倎奉币迎谒于道。忽必烈惊喜曰:“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乃命达鲁花赤、束里大等,护送王倎归国。[71]

王倎于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即位,是为高丽元宗。时,江淮宣抚使赵良弼上言曰:“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二十馀年尚未臣附。前岁太子倎来朝,适銮舆西征,留滞者二年矣。供张踈薄,无以怀辑其心,一旦得归将不复来。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今闻其父已死,诚能立倎为王,遣送还国,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是不劳一卒,而得一国也。”即建议“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立倎为王,遣送还国”。陕西宣抚使廉希宪亦有类似之言。此为元世祖放弃对高丽长年用兵,改采怀柔之策的重要建言。[71]

至元元年(1264年),蒙古遣使高丽,诏曰:“朝觐诸侯之大典也。朕缵承丕绪于今五年,第以兵兴有所不暇。近西北诸王率众款附,拟今岁朝王公郡牧于上都。卿宜乘驲而来庸修世见之礼,尚无濡滞。”高丽元宗因之入觐,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回国后,至元二年(1265年)正月遣广平公王恂、大将军金方庆、中书舍人张镒等至蒙古“谢恩献方物”。至元二年(1265年)五月,王恂等归国,“帝厚慰遣之,中外称庆”两国关系渐亲善。[71]

第三次西征

[编辑]

成吉思汗西征时,并没有征服花剌子模札兰丁。因此,在他返回蒙古时留下绰儿马罕继续追击札兰丁。元太宗三年(1231年),札兰丁败亡。后来绰儿马罕和拜住继续率领蒙古军队在西亚波斯用兵20年,却并没有全部征服这些地区。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决定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一次新的西征。这次西征除了动用诸王的士兵外,还抽调了一千多名中国的工匠从征,其中包括著名的火器专家郭侃[72]

元宪宗六年(1256年),旭烈兀进兵木剌夷国。木剌夷地处里海之南,十一世纪末建国。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国主兀鲁兀投降,木剌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首都。黑衣大食建国已五百年,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蒙古入侵时,哈里发穆斯台绥木是一个怯懦无能、只知享乐的统治者。旭烈兀致书哈里发,要他投降。哈里发自认为是“回教国的共主”,回书拒绝,但又不认真备战。元宪宗八年(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哈里发投降,被杀。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七天,居民被屠杀的有数十万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这座著名的古城被彻底破坏。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侵入叙利亚,逼近埃及。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坡大马士革,但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军队在大马士革以南阿音札鲁特地方大败蒙古军,阻止了蒙古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72]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旭烈兀于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东起阿姆河,西迄小亚细亚,北接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报达是陪都。除了上述钦察、伊儿两个汗国外,窝阔台后裔的封地是以塔尔巴哈台为中心的阿尔泰山地区,称窝阔台汗国,察合台后裔的封地是包括阿姆河以东的中亚细亚谢米列契和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称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皇帝的藩属,而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实际上变成了独立国家。[72]

帝国分裂

[编辑]
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古帝国的鼎盛时期,帝国南部为印度和中国南宋

蒙古的大汗,是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铁木真的称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号。其后,窝阔台之立,虽未经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遗命,部众始无异议。到元定宗贵由继位,已有争端。元定宗殁后,元太宗及拖雷后人,各欲争位,元宪宗(蒙哥汗,拖雷之子)因拔都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元宪宗嗣位后,分遣宗室诸王于边远地区,而以其弟忽必烈领治汉地民户,因此,元太宗子孙与拖雷子孙,遂生仇恨。[73]

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元宪宗入蜀。忽必烈攻鄂。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元宪宗在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暴死。元宪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忽必烈闻讯元宪宗去世,对侍臣说:“我奉命南来,哪能无功而还!”渡江围困鄂州(湖北武昌)。元宪宗九年(1259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讯,其弟阿里不哥密谋继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议。谋士郝经力主和守议和,迎元宪宗灵枢,收皇帝印宝,北上争位。正好这时宋丞相贾似道等派密使北上,愿意以长江为界,每年贡银、铜各20万。忽必烈许可,引军北还。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统兵到达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诸王和左右侍从劝忽必烈在开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即蒙古选汗大会)。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这年45岁。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为大汗,调兵遣将。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关成后,亲自统兵讨伐阿里不哥。中统二年(1261年)十一月,两军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战,阿里不哥败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乱,忽必烈统兵讨伐,一举平定。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定都于燕(今北京),改称中都。[74][75][76][77]

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发制人,抢先宣布继承汗位,于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个忽里勒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诸王的拥戴下,也宣布继汗位。这样,一场汗位争夺的斗争,便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间展开,为此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中统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率领支持他的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吉与大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到开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由于忽必烈依靠中原汉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后取得了胜利。它在实质上,是主张“附会汉法”的蒙古贵族对守旧派的胜利。忽必烈获胜的结果,使漠北与中原地区归于统一,从而奠定了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基础。[78][79]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归降时,曾郑重地遣使通告钦察汗别儿哥、伊儿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请他们按照蒙古传统惯例,一同东来参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选汗大会。但三汗很快相继去世,他们的继承人各主一方,对于共同选举蒙古汗一事不感兴趣,却纠缠于彼此之间的领土争端,大动干戈,形同敌国。正在崛起当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绝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这次忽里勒台会议的流产充分表明,过去那个统一的大蒙古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代之出现的,除了忽必烈以汉地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钦察伊儿察合台窝阔台四大汗国。当然,在以后大部分时间里,忽必烈及其子孙然被尊为成吉思汗的正统继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义上被视为各汗国的宗主国。元代史料经常笼统地称四大汗国的统治者为“西北诸王”,把他们置于“宗藩”的地位。[80]

大元大蒙古国

[编辑]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建立元朝

[编辑]
蒙古帝国于至正十六年(1279年)攻灭南宋后的最大疆域(总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注 4],但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其实已经取得实质上的独立地位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即皇帝位于开平,并以“中统”为年号。“中统”意为“中华正统”,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统标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与阿里不哥的较量中,开平起到极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驻开平,处理政务。但开平一直以来有都城之实而无都城之名。为了确保开平汗廷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全民灌输一种新的意识,中统四年五月初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将扩建改造后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从而不论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还是实际上,上都成为了当时蒙古草原政治权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国虽然开宗明义宣布“祖述变通”,但直至十年后,仍沿用原国号“Yeke mongyol Ulus”,即“大蒙古国”。这一点对雄心勃勃致力于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无遗憾。如同王恽《建国号事状》所言:“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虽纪而号未立,盖未有举行之者,是大阙然。”忽必烈只因考虑到蒙古贵族的认同程度,将“变通”的步伐迈得慢而稳。经过十年的经营,忽必烈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便加快了变革的步伐。建国号、定都邑、立朝仪等一系列工作随之展开。[81][82][83]

中统五年(1264年),改年号为“至元”。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汉臣王恽请建国号,汉臣刘秉忠取《易经》“乾元”之义,奏号大元,汉化女真人徒单公履受命拟诏,于是乃有新的汉式国号“大元”。元的国号,“大元”是全称,“元”是简称,而蒙古语中将“大元”复加于原国号前,并称“Daion Yeke mongyol Ulus”,即“大元大蒙古国”。国号的变更正是体现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汉法,致力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目标,还要继承祖宗伟业,弘扬蒙古传统,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坚守蒙古人的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蒙、汉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81][84][85][15]

统一中国

[编辑]

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大都,正式定其为元朝首都。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274年2月9日)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86][87][8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继续进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阳樊城一线。南宋军民在襄阳、樊城坚守了6年之久。元军攻占襄、樊后,分水陆两路大举东下,于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攻占临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福州拥立益王赵昰继续抗元。赵昰死后,又拥立广王赵昺为帝,最后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权。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将张弘范进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投海而死,南宋灭亡。至此,元朝统一了全国。[89][90][91]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断的道理,来教导儿子团结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为了权力和利益,却引起了蒙古帝国分裂的危机。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儿继续开拓蒙古帝国的版图,并相继成立自己的汗国,这些汗国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开战,内战维持了四年,最后忽必烈胜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并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张汉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满,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反对忽必烈,渐渐成为独立的汗国,而钦察汗国早在蒙哥在位时已得到独立,四大汗国之中只有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为大汗。此后四大汗国一直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继位,蒙古各派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斗争是破坏祖先留下来的基业,于是四大汗国与元朝达成和议,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开设驿路,关塞恢复往来,蒙古皇室内部的纷争遂告结束。 [92]

帝位争夺

[编辑]

元宪宗死后,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惯例,自立于开平。元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于和林,元世祖自将兵击降。继而元太宗孙海都叛变,元师讨之,虽获克捷,但因其地险远,终元世祖之世,未能将他平定。元世祖鉴于以前汗位继承的纷争,乃仿效汉制,定传子之局。然元世祖以后皇位继承的斗争,仍不因传子之局而稍减。[73]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诸王中觊觎帝位者,颇不乏人。重臣伯颜,奉元世祖遗命,立真金第三子铁穆耳,是为元成宗,诸王始无异议。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寿先卒,左丞相阿忽台等谋奉皇后临朝听政,而以宗室阿难答为帝。元成宗之侄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遣使迎其兄海山于漠北,并杀阿忽台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杀皇后及阿难答与诸王,然后即位,是为元武宗,而立其弟为太子。元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元仁宗本有传位元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诺,因奸相铁木迭儿进言,乃有传子之意,因于延祐二年(1315年),出和世㻋镇云南。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遂于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奉和世㻋谋叛,事败走漠北,依察合台汗国,元仁宗乃立皇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太子即位,是为元英宗。[73][93][94]

元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贵族中保守派的不满。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南还大都,途中驻跸于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机,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发动政变,刺杀元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之变”。也孙铁木儿即帝位于龙居河,诏改次年(1324年)为泰定元年(史称他为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剌吉八即位于上都,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同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发动政变,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之后,两都之争由此展开。天顺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上都陷落,元天顺帝失踪。天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329年2月27日),和世㻋即位于和林,是为元明宗。天历二年八月初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暴毙于王忽察都之地(被元文宗和燕铁木儿毒死)。天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元文宗再即帝位。之后,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于至顺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病逝于上都,因其后悔毒死元明宗,遗诏传位于元明宗之子。至顺三年十月初四日(1332年10月23日),年仅7岁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即帝位,是为元宁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诸帝中最为短命的皇帝。这样,在10年中(1323年~1332年),元朝前后更换了5个皇帝。元宁宗死后,元王朝开始步入其统治的晚期。[95][96][97][98][99][100][101][102]

元末失国

[编辑]
元统三年(1335年)的亚洲。此时四大汗国之一的窝阔台汗国已灭亡,元朝与各汗国的统治范围固定为约2270万平方公里。

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元宁宗相继去世。燕帖木儿请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尔,遂遣使静江迎回。然为权相燕帖木儿所疑问,迁延数月不得立。决策国事皆由燕帖木儿及元文宗皇后,至燕帖木儿死。至顺四年六月初八日(1333年7月19日),妥懽贴睦尔即皇帝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改元元统。即位后,清除燕帖木儿势力。以伯颜为右丞相,独擅相权,把持朝政,肆行贪暴,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又仇视汉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年),停止科举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为官,又擅贬宗王,引起朝野不满。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妥欢贴睦尔支持脱脱逐走伯颜,以脱脱为右丞相。脱脱执政,改变排汉政策,恢复科举制,提倡文治和经史,史称“脱脱更化”。但因朝政积弊过深,连年水旱灾荒,使国库空虚。以致滥印190万锭,至元钞10万锭,使钞法败坏,物价上涨,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至正二年(1342年)始,黄河泛滥,沿河州郡灾荒连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1351年4月29日),以工部尚书贾鲁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15万民工治河,导致各地农民大起义。[103][104][105]

14世纪中叶,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开始了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至正八年(1348年),盐商方国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结社的白莲教徒组织的红巾之乱在各地兴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权的衰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红巾军馀党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击元大都,元顺帝妥懽贴睦尔逃往开平府,后退至内蒙古的应昌府。至正三十年(1370年),明军追击至应昌府,元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勉强脱走后继帝位,这就是元昭宗。此后,元昭宗以喀喇和林为根据地,对明朝进行防御。这时,元朝残馀势力依旧强大。宣光二年(1372年),明军15万人分三路进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军迎击,数万人战死后退却。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死去,继承他的是被认为是其弟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天元九年(1387年),明军进入东北地区,木华黎国王的后人纳哈出率领的20馀万元军降于明军。为了挽救由此产生的东部战线的危机,脱古思帖木儿亲自前往捕鱼儿海湖畔,打算与高丽取得联系夹击明军。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却遭到明军奇袭而大败,在数十骑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后人也速迭儿的军队杀死。也速迭儿杀死北元皇帝,废弃大元国号,自立为汗,称蒙古可汗,明人称鞑靼可汗。[106][107]

至于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则在十四世纪面临著截然不同的命运:国祚最短的窝阔台汗国于至大二年(1309年)被元朝察合台汗国瓜分而灭亡;位于西亚伊儿汗国第九任君主不赛因(1304年—1335年)年仅十二岁便继承汗位,在位虽不到二十年,却堪称伊儿汗国的黄金时代。由于他英年早逝,未留下子嗣,在元统三年(1335年)驾崩后,伊儿汗国便因内部长期的王位争夺战争而陷于分裂局面,最后走向灭亡一途。拥有蒙古帝国西部和北部疆土的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中,维持得最久的一个。直到十五世纪,它才因为俄罗斯沙皇国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的壮大而瓦解。从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当中,以克里米亚汗国的国祚最长,迟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才被俄罗斯帝国女皇凯萨琳大帝消灭。位于中亚察合台汗国则在至元四年(1338年),因为内部对于该如何在伊斯兰化和成吉思汗所留下的传统之间折中取舍的问题争执不休,最后分崩离析。后来帖木儿(1336年—1405年)以武力接收了察合台汗国的领土,他学习成吉思汗出征四方,并且在十四世纪末叶创立了帖木儿帝国。只不过这个帝国也没有维持多久。[108]

疆域

[编辑]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中讲:“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14世纪中叶,义大利一本小册子通过描写一条起自顿河河口的塔那(Tana,今日亚速 Azov)、横穿中亚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时商业的重大意义。”[109]

行政区划

[编辑]

蒙古在被征服地区仿效中国的金朝设立行台尚书省。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就设立了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燕京行省最初的管辖范围是金国北部故土;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成吉思汗蒙古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先后消灭了西夏和金国,至此,西夏故土和金国南部故土全部成为了燕京行省的一部分。1251年蒙哥汗在庭州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在呼罗珊设立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汗廷管辖东至太平洋,南至印度洋,北达钦察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分封给黄金家族的诸王作为兀鲁思(含有属民的封地)。[110]

政治制度

[编辑]

外交

[编辑]
1246年蒙古大汗贵由致英诺森四世的信件

蒙古帝国建立后征伐不断,与周边各国也有大量使臣往来,13世纪时有不少欧洲人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于马可波罗二三十年就已有不少欧洲传教士曾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有两位西欧传教士柏郎嘉宾鲁不鲁乞,就曾分别于1246年和1253一1254年来到蒙古地区,并记载了有关蒙古社会各方面情况的行记。

1240年代起,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等便多次派出传教使团到蒙古地区去了解蒙古的各方面情况,并到蒙古传教,停止进攻基督教世界,其中最早率领使团前往蒙古地区的是柏郎嘉宾。1245年4月,六十多岁的柏郎嘉宾从法国里昂出发,经过波希米亚、波兰到达基辅,然后从基辅出发经过钦察草原、南俄罗斯草原,于1246年4月到达伏尔加河畔拔都的营帐里,拔都无法做决定,让他继续东行,到哈拉和林去见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246年7月,柏郎嘉宾到达即将举行登位大典的蒙古大汗之位继承者贵由处。8月他参加了贵由的登位大典。他在贵由的驻地昔刺斡耳朵住了4个月左右。同年11月,他带着贵由答复教皇的蒙文诏书及波斯文译文启程,沿着原路返回欧洲。1247年秋,柏郎嘉宾回到里昂,将贵由的答复书交给英诺森四世,并交上这次出使的详细报告。用拉丁文写成的报告后来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世,并以《蒙古史》或《普兰·迦儿宾行记》的书名留传至今。

1247年小亚美尼亚的国王海屯一世派了他的兄弟森帕德到蒙古帝国的中心哈拉和林商议结盟。1254年森帕德带回了邀请海屯国王回访的消息,当时拔都正驻扎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他召集作为蒙古附庸的海屯去朝拜蒙哥大汗。蒙古大汗蒙哥赐予亚美尼亚王海屯一份诏书,不许任何人欺负亚美尼亚人,并授予了亚美尼亚地区教堂的自治权。亚美尼亚人将此次出访记录在了《海屯王中亚记行》。[111][112]

大蒙古国和南宋因为都与金国为敌,曾短暂建立联盟灭金,然而在端平入洛之后双方败盟,郝经等人作为大蒙古国的使者被南宋拘留。

军事

[编辑]

公元1204年,铁木真在消灭克烈部王汗之后,利用与乃蛮部决战前夕的战斗间隙,把军马集中在合勒合河旁进行整编。铁木真下令所有军队依十进制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并委派了各级那颜为各级军事首领一即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这就是整编中正式确立的千户制,成吉思汗将全蒙古百姓划分为95千户。它改变了过去部落联盟的松散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军事组织形式。并采用功臣后代宿卫斡耳朵的方式建立怯薛用以拱卫汗廷。[113]

经济

[编辑]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只有一个帝国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

商业

[编辑]

成吉思汗统治后期,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繁荣富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因此,凡有利可图之地,那怕远在西极和东鄙,商人都向那里进发。因为蒙古人没有定居于任何城镇,商旅也没有在他们那里汇集,所以衣物在他们当中非常缺乏,跟他们做买卖所得到的利益,人所共知。[114]

蒙古人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驿站,欧亚大陆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便利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交易的主要商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高价格低重量、易运输的货物,如香料(不仅包括胡椒、生姜和肉桂等香辛料,还包括芳香料、染料和药物)、丝绸、珍珠、宝石、贵金属和毛皮等;二类是大宗商品,包括谷物、木材、黑色金属、蜡、布匹、酒、糖、盐、鱼等;三类是奴隶和牲畜。印度及远东地区出产胡椒、生姜、藏红花、丝绸、珍珠、棉花和亚麻等。蒙古帝国时期欧亚贸易的北部路线重新畅通,卡法塔纳成为黑海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贸易发展的促使一些商业重镇的崛起或复兴,伊尔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15]

畜牧业

[编辑]

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适宜畜牧生产的,除少数地方覆盖有很稀疏的森林外,其他地区均为盛产野草的天然放牧区。“这里不适合种植作物,却适合饲养畜群,即便算不上十分理想,至少也是相当适宜的。”大蒙古国的牧民们牧养牛、马、羊和骆驼等牲畜,“逐水草放牧”为其主要经济活动。对于草场的选择,当时已经有了较清楚了认识,懂得什么地方更适合放养牲畜。夏天人们迁到气候凉爽、水草丰美的山地,冬天迁到比较温暖的草甸。为了保护草场,蒙古人颁布了法令,“禁草生而斸地者,遗火而爇草者,诛其家”。破坏草原、烧荒毁草的人,要被处以诛其家的重刑,惩治相当严厉。窝阔台汗当政时期,“在没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畜牧环境、扩大了草场,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116]

技术及手工业

[编辑]
欧洲人描绘的万安宫“银树”喷泉

当蒙古人攻下一座城市或者王国时,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技能的人,例如工匠、手艺人或技师等,这些幸运的灵魂就能免遭屠戮,而被送往特定的地点,为蒙古人工作。他们可能会加入蒙古军中,并成为炮兵或技师。不过,其他工匠则被派去为蒙古宫廷制造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金银匠巴黎人威廉·比希耶(William Buchier),据鲁布鲁克记载,他曾在哈剌和林设计并制造了著名的银制酒喷泉。[117]

除了哈剌和林,最著名的地方是镇海城镇海是蒙古朝廷中的一名高官,他于元太祖七年(1212年)在蒙古草原的中西部建造了这座城,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这座城市逐渐扩张,城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作坊,里面有汉人工匠,其中很多人在至元二年(1265年)左右被允许回到华北,在大都和上都附近工作。这可能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拒绝给予海都等人技术资源的一个结果。另一座城市拜八里(意为“富饶之城”)建于色楞格河畔,成为珠宝与金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心。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这些制造中心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也使后勤制度的建立变得必要,以向居民供应食物和工作。当然,这也增加了前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运输。[117]

而蒙古草原并不是唯一的工业生产地。蒙古人在叶尼塞河上游支流沿岸建立了一座丝织品制造中心。西伯利亚在历史上并不以产丝闻名,但是这显示了蒙古人的能力,不仅迁移了工人,也给他们提供原材料,由此控制了奢侈品的生产。这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蒙古宫廷极为热衷的织金锦,又称“纳失失”。生产这种织物需要大量的丝和黄金。丝基本上来自中国,而生产中心则设在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相对靠近蒙古草原西部的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流域的金矿。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制造纳失失的成本。1盎司黄金能够变为长80公里的线,缠在一条基线上,则可以产出长1,600公里的线。尽管生产纳失失所需的黄金并不多,但是使纳失失生产中心靠近更为昂贵的黄金的产地是说得通的。丝也十分昂贵(确实是丝而不是黄金成了元帝国通货的准备金),但是用驼队运输大包的丝显然比运输小包的黄金更加容易,因为黄金比丝更容易消失。[117]

当然,要想获得黄金,除了强力的后盾还需要有技术的劳动力。蒙古在列格尼茨战胜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等势力的联军之后,蒙古诸王不里带走了所获的俘虏,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队日耳曼金矿工人。这些战俘在中亚度过了馀生,在距今塔什干东北约270公里处的塔剌思附近为不里工作。蒙古通过入侵花剌子模帝国一战,也获得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匠。尽管不应完全相信拉施德丁的估计,他说蒙古人将10万名工匠迁往“东方之地”(bilad-i sharqi),但毫无疑问,到来的工匠确实是数以千计的。[117]

农业

[编辑]

在大蒙古国时期,作为游牧经济区的蒙古草原很早便发展起了农业生产。蒙古建国前后的不断征战,使不少农耕民族的人们成为俘虏被运回草原,特别是蒙古人“掠中国之人为奴婢”,并将他们运回草原,这些汉人因为“必采食而后饱”的饮食习惯,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开辟出小片耕地,草原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这些农事活动,窝阔台是支持的。在和林境内,有个人种植萝卜,获得了一些收成;另有一人在和林附近种植了一些柳树和杏树苗,并长出了嫩芽(由于严寒,树在当地很难生长)。因为这些成绩,窝阔台对这2个人给予重赏。此后,这种耕作活动不断得到发展,到元定宗二年(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征召北上和林时,和林的居民已“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间亦有蔬圃”了。[118]

货币制度

[编辑]

大蒙古国根据被征服地区的传统铸造了不同种类的金银币,并广泛使用纸钞作为货币。

大蒙古国时代铸币
名称 语言 文字 图片
成吉思汗时期金第纳尔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乃马真后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蒙哥汗时期银迪拉姆 波斯语 阿拉伯字母
大朝通宝 汉字
大朝金合 汉字
支钞半分
交钞半分
汉字

赋税与徭役

[编辑]

蒙古大汗窝阔台即位之初,接受建议,初定地税之法,地税的税率“上田亩税3.5升,中田3升,下田2升,水田5升。”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重视,设立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税的征收。

社会文化

[编辑]

宗教

[编辑]

蒙古族原来信奉萨满教,这是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除了主要信奉的萨满教,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宗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向外扩张,接触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大蒙古国的诸汗,认识到宗教有利于统治的巩固,对各种能为自己“告天祝寿”的宗教原则上都是保护和支持的,当然有时也根据需要和爱好而有轻重之分。蒙古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原则上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多种宗教的兴盛,是蒙古前四汗时期文化的一大特色。[4]

思想

[编辑]

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农业地区,当时称为“汉地”。成吉思汗对金用兵,夺取了包括金中都(今北京)在内的大片土地,金朝被迫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窝阔台汗时期,蒙古灭金,实现了对“汉地”的统治。“汉地”历来占主导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成吉思汗接触过个别“汉地”士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及佛、道二教的代表人物,但中原传统文化在他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过一些保护“汉地”文化的措施,如以考试方式确定儒户、立经籍所、封衍圣公等,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失势,这方面的措施没有再推行下去。此外,窝阔台汗还曾下令在燕京(今北京)兴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此事指定全真派的道士负责。这是蒙古学校教育的滥觞。贵由汗在位时间很短,忙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继起的蒙哥汗“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酷信巫觋卜筮之术”,对“汉地”的儒学没有兴趣。他曾问:“儒者何如巫、医?”实际是认为儒者无用。在蒙古上层,他的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汉地”的道教、佛教,得到蒙古统治者的扶持,声势日盛。因为利益冲突,佛、道二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举行两次辩论,成为当时“汉地”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汉地”的汉人世侯,如东平(今山东东平)严氏、真定(今河北正定)史氏等,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整治学校的举措,对于儒学的延续,起了有益的作用,当然规模是有限的。[4]

文学、史学与语文

[编辑]

蒙古族生活在漠北草原,从事游牧生活。原来没有文字,成吉思汗在建国前夕灭乃蛮部,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从而创立了回鹘式蒙古文,这是蒙古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4]

蒙古秘史》是用畏兀体蒙文写成的蒙古第一部史书,它的出现是史学的一件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尔汗国的史学家拉施德丁则根据《金册》等蒙古宫廷记录编撰了著名的蒙古史书籍《史集》。

在金朝统治下,士人们热衷于诗词歌赋,关心理学者极少。反之,理学在南宋统治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朱熹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窝阔台汗七年(1235)蒙古对南宋用兵,攻陷德安(今湖北德安)等地,大肆俘掠。儒生赵复、砚坚等因此北上,赵复在燕京开办太极书院,砚坚等在各地教授学生,南方理学得以北传。许衡、姚枢等人都成了理学信徒,后来相继入忽必烈幕府。在诗文方面,一批金朝“遗民”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遗民文学的特点,不外是怀念故国,感怀身世,有的还对蒙金战争造成的灾难进行批判。元好问是他们中最有影响的代表。异军突起的是新西域诗,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以诗歌记述他们的西域见闻,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开始成型,在城乡演出。在史学方面,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而多种蒙古和西域行记的出现,应视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特点。[4]

人口

[编辑]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很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毁灭,无数城市被摧毁,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119]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120]。在中亚河中地区大呼罗珊,自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荒芜和成为沙漠;在西亚,自阿卡德帝国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大量良田荒芜。据统计,西亚地区的耕地面积至今未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60%。中亚、西亚及东欧至少七十多个城市遭到蒙古军屠城,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1241年—1242年)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于蒙古入侵。[121]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122]其人口同样有大约一半死于蒙古入侵。此外,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119]中国地区的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明显下降。在蒙古入侵以前(1200年),中国(包括金朝西夏南宋大理国)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甚至更多,而到1278年(1279年完全占领)只有7,000万人。[123]但学术界今天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同样有人口统计的不完善和大规模遗漏或者蒙古军队带来的传染病的原因。[124][125][126]

然而蒙元史学家杰克·威泽弗德(Jack Weatherford)指出成吉思汗允许民众自由地传播有关他或蒙古人的最坏的和最难以令人置信的传闻,当时成吉思汗意识到,传播恐怖的最好方式不是通过士兵的行为,而是通过文人的笔。蒙古人操纵宣传的机器并且经常夸大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意图散播恐惧。他亦指出:“尽管蒙古军队实行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杀戮,并几乎是将死亡当作一种政策,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还将死亡当作是制造恐怖的一种思考方式,但他们却以一种影响重大而又令人吃惊的方式,脱离了那个时代的普通惯例。蒙古人并不实施严刑拷打、毁伤肢体或使人残废。在那个时代,战争通常是以一种恐怖的形态来进行的,而且同时代的其他统治者,通过公开拷打或骇人听闻的断肢毁体方式,使用原始而又野蛮的策略,向民众灌输恐怖和惊悸……从中国到欧洲,文明世界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都依凭这些骇人听闻的手段,通过恐怖来统治自己的民众,通过惊骇来打击敌人的信心。”;“与同时代文明军队的恐怖行为相比较,蒙古人并不是通过凶猛而又残忍的行为来引起恐怖的,而是由于他们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以及他们似乎完全轻视富人和有权势者的生命而引起恐怖。”;“与传播的恐怖传闻相比较,起初向蒙古人投降的那些城市,得到了宽大而又仁慈的对待,于是那些城市居民就天真地怀疑起蒙古人的能力。投降之后,很多城市起初都忠顺地服从,而一旦蒙古人离开他们的国家,他们就马上反叛。由于蒙古人仅留下少数几位官员进行管理,而且又没有驻扎小部队留守城市,居民们误以为蒙古人的撤退是虚弱的表现,并且想当然地以为蒙古主力部队将再也不会原路返回。对于这些城市,蒙古人是毫不留情的;他们迅速返回叛乱的地方,并彻底地摧毁它们。一个被彻底毁灭的城市是无法再次叛乱的。”[124]

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

蒙古帝国和黑死病

[编辑]

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钦察汗国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会有纪录以来第一次细菌战[127]。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医在与鼠疫的反复斗争中逐渐累积起经验,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最终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黑死病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对人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乔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在黑死病最泛滥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至正八年(1348年)发生在义大利的可怕瘟疫。然而也是在此时,欧洲竟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128]

对各国的影响

[编辑]

俄罗斯

[编辑]

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前,俄罗斯的中心在基辅(今乌克兰首都),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后摧毁了基辅,并一手扶植起莫斯科,把莫斯科打造成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而现在的俄罗斯,正是莫斯科的延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就说:“俄罗斯与西方不相干,与斯拉夫(Slavdom)也无关。”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尼古拉·特鲁别茨柯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罗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服饰也受蒙古影响,军法制度也是从蒙古学的。”[129]

西亚

[编辑]

受到第四代大汗蒙哥命令的旭烈兀,率领军队前往征服阿拉伯世界,攻陷并彻底破坏了曾经是世界大都市、领导世界史、为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巴格达。结果,阿拔斯王朝灭亡,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埃及开罗。蒙古人以新都大不里士为中心,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130]

欧洲

[编辑]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队在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国境被杀掠,率大军开始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令欧洲诸国极为震撼,中国与欧洲诸国也开始普遍接触。蒙古大军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东西两方战役,几乎从印度河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从他进攻中原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到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在12年之内,蒙古军队曾经到达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在13世纪欧洲受到极大震动,以城堡为中心的欧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边界向前推进,并与伊斯兰教为敌。在此阶段里,伊斯兰教仍然是基督教欧洲畏惧的唯一敌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现,不仅是一个晴天霹雳。用一位外国史学家的话来说:“由于我们的罪恶,我们不知道的部落来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的语言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种族,他们信仰的宗教是什么——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跑出来的。”“鞑靼人从第聂伯河折回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再一次躲藏在哪里。由于我们的罪恶,上帝知道,他是从哪里把他们接来惩罚我们的。”欧洲人对蒙古大军的恐惧心态可见一斑,这影响到后来包括英国。这后来构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西方的“黄祸”论的历史起因之一。如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905年3月3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就说:“白人所谓黄祸之说,不知其起于何时。说者谓成吉思汗以铁骑蹂躏欧洲,西欧妇孺亦尝震惊于黄人之大创,而黄祸之说以起。”[131]

日本

[编辑]

元灭宋时,当时日本正值北条氏控制的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欲收日本为藩属,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1266年~1273年)的七年间,先后七次遣使招降日本未果,遂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两次渡海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而镰仓幕府虽然击败了蒙古人,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无力给予各地御家人土地和金钱上的赏赐,幕府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懈,反抗幕府统治的实力逐渐形成。50年后日野俊基日野俊基等发动勤王运动,推翻镰仓幕府。不久足利尊氏崛起,与勤王派为敌,双方相持不下,历时50多年,史称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至足利尊之孙义满时,南北朝对峙局面始告结束,但武人专政依然如故。足利义满设幕府于京都室町,称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132]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对蒙古帝国入侵日本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评价。在当时尊王攘夷论的史观下,元征日本失败不仅被政府支持的神道教渲染为“神风护国”;封建武士在对抗蒙古入侵者时顽强抵抗的表现也被宣传为武士道的楷模。在此两点宣传影响下,使当时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间都普遍相信日本是受到天照大神庇佑的“神国”,能够在对抗外国威胁时战无不胜。而随著其后日本跃升为亚洲强国,并在其后近百年的各种对外战争中屡次获胜,更加深了日本人对这个神话的迷信,一直至二战后日本战败“神风护国”论才息微。

朝鲜半岛

[编辑]

高丽政权持续了约500年,但在末期时国土却遭到元朝的大军侵略,不得不成为臣从。高丽也跟著元朝过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当元朝因红巾之乱而衰退后,高丽便与元朝断交。废掉元朝干预之下所设置的行政机关,并重建高丽时代的各种制度。然而,随著明朝在中国的崛起,高丽的政权也分成亲明派与亲元派而混乱不堪,亲明派的国王被亲元派所暗杀、丧失了统治能力。亲明派的高丽武官李成桂眼见情势不妙,于是当机立断地发起政变、废黜亲元派的国王。接著,更迫使做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国王让位,建立朝鲜王朝,成为初代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鲜,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称为“李氏朝鲜”。继高丽之后,李氏朝鲜也存续了500年。[133]

其他影响

[编辑]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4年6月13日报导,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布莱恩·赛克斯在当年6月推出了有关男性Y染色体研究的新书《亚当的诅咒》,他在书中声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播种者”。追溯历史,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将中国版图扩张至历史最大,同时也使其子孙在欧、亚两洲的土地上繁衍,现在全球至少有1600万男性,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英伦三岛也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134][135][136]

君主列表

[编辑]
  生前合法在位的大蒙古国君主(共15位)
  因拖雷家族内战使蒙古帝国分裂,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未获普遍承认
蒙古帝国君主年号(1206年-1368年)
肖像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寝
大蒙古国皇帝
烈祖[137] 神元皇帝[137] 把阿秃儿[138] 也速该 1133年-1171年 1160年-1171年
太祖[139]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139] 成吉思汗[39] 铁木真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起辇谷
睿宗[140] 英武皇帝[140] 太上皇也可那颜[141] 拖雷 1192年-1232年 1227年8月25日-1229年9月13日
仁圣景襄皇帝[140]
太宗[142] 英文皇帝[142] 木亦坚汗[59] 窝阔台 1186年11月7日-1241年12月11日 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 起辇谷
昭慈皇后[143] 脱列哥那 ?-1246年 1242年-1246年
定宗[144] 简平皇帝[144] 贵由 1206年3月19日-1248年4月20日 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 起辇谷
钦淑皇后[145] 海迷失 ?-1252年 1249年-1251年
宪宗[146] 桓肃皇帝[146] 蒙哥 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1251年7月1日-1259年8月11日 起辇谷
世祖[147]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147]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148]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中统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起辇谷
薛禅汗[147] 至元
阿里不哥 1219年-1266年 1260年-1264年8月21日
大元皇帝
世祖[147]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147]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148] 忽必烈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中统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起辇谷
薛禅汗[147] 至元
裕宗[149] 文惠明孝皇帝[149] 真金 1243年7月8日-1286年1月5日
成宗[150] 钦明广孝皇帝[150] 完泽笃汗[150] 铁穆耳 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元贞 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 起辇谷
大德
顺宗[151] 昭圣衍孝皇帝[151] 答剌麻八剌 1264年6月29日-1292年5月25日
武宗[152] 仁惠宣孝皇帝[152] 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153] 海山 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 至大 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 起辇谷
曲律汗[152]
仁宗[154] 圣文钦孝皇帝[154] 普颜笃汗[154] 爱育黎拔力八达 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皇庆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 起辇谷
延祐
英宗[155] 睿圣文孝皇帝[155] 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156] 硕德八剌 1302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至治 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 起辇谷
格坚汗[155]
显宗[157] 光圣仁孝皇帝[157] 甘麻剌 1263年-1302年2月8日
也孙铁木儿 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 泰定 1323年10月4日-1328年8月15日
致和
阿剌吉八 1320年-1328年11月14日 天顺 1328年10月3日-1328年11月14日
文宗[158] 圣明元孝皇帝[158] 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159] 图帖睦尔 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天历 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 起辇谷
札牙笃汗[158] 至顺 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
明宗[160] 翼献景孝皇帝[160]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160] 和世㻋 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 天历 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 起辇谷
忽都笃汗[160]
宁宗[161] 冲圣嗣孝皇帝[161] 懿璘质班 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 至顺 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 起辇谷
惠宗[162] 宣仁普孝皇帝
(仅见于现代著作)[163]
乌哈噶图汗[164] 妥懽帖睦尔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元统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起辇谷
至元
顺帝
(明太祖朱元璋谥)[162]
至正


注释

[编辑]
  1. ^ 早在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哈拉和林就已被成吉思汗选为自己的建都之地,他的后继者窝阔台汗继位不久,于元太宗七年(1235年)正式建都于此。[1]
  2. ^ 史学界中常将元朝灭亡的1368年作为蒙古帝国的截止时间,而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战后,原先统一的游牧帝国就已经分为多个独立的汗国[2][3]
  3. ^ 大蒙古国前期汉文文书也作“大朝”,为Yehe Monggol Ulus的省略翻译[4]
  4. ^ 4.0 4.1 学者对北部疆界具体位置没一致看法,另有一说其总面积达3,650万平方公里[6]
  5. ^ 钦察汗国建于1219年~1480年 / 1502年;察合台汗国建于1223年~1571年;窝阔台汗国建于1225年~1251年 / 1309年;伊儿汗国建于1220年 / 1256年~1357年。
  6. ^ 6.0 6.1 一说北元于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就去“大元”国号或年号,一说1402年鬼力赤杀死坤帖木儿时,改称“蒙古”(“鞑靼”为明朝人对其称呼)[7][8]、去皇帝号复称可汗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盖山林. 《蒙古族文物與考古硏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年12月: 第2页. ISBN 9787806443361 (中文). 早在1220年哈剌和林就已被成吉思汗选为自己的建都之地,他的后继者窝阔台汗继位不久,于1235年正式建都于此。 
  2. ^ 蒙古帝國.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World History Publishing. 2019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8). 
  3. ^ Mongol empir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 2018 [2023-10-12]. ISBN 978-1-59339-2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4. ^ 4.0 4.1 4.2 4.3 4.4 陈高华. 元代文化史绪论. 《史苑》 (中华文史网). 2006, (4). 
  5. ^ Taagepera, Rein.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7-09, 41 (3): P.475–504 [2020-10-14]. ISSN 0020-8833. doi:10.1111/0020-8833.000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7) (英语). 
  6. ^ Dóra Mérai and Ágnes Drosztmér,Kyra Lyublyanovics,Judith Rasson,Zsuzsanna Papp Reed,András Vadas,Csilla Zatykó (编). GENIUS LOCI LASZLOVSZKY 60 - The Mongol Empire’s Northern Border: Re-evaluating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Mongol Empire. Budapest,Teréz krt. 13: Archaeolingua. 2018-11: P.8–13 [2022-01-23]. ISBN 978-615-5766-19-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3) (en,hu). It comes out to 36.5 million km2, a full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larger than the British Empire. A case can and should be made that the Mongol Empire was not simply the largest contiguous empire, but rather the largest empire 
  7. ^ 王鸣鹤《登坛必究》、郭造卿《卢龙塞略》、茅元仪《武备志》等记载,莽官儿噶扎刺(Монгол газар)意为蒙古地域,“野克莽官儿”即大蒙古。
  8. ^ Ákos Bertalan Apatóczky(阿保矶). 元明清三朝汉蒙双语文献中的部族名称考. 匈牙利. 2022年. ISBN 9787100208499 (中文). 
  9. ^ 曹永年. 《内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452页.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中文).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众纷纷投往后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1635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二月,后金派多尔衮等人率精骑一万,远征察哈尔馀部。四月二十八日,清军抵达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驻地托里图,额哲母子被迫归降。 
  10. ^ R. C. Sharma. Perspectives on Mongolia. Seema Publications. 1988: 101. ISBN 9781610693400. 
  11. ^ 策·巴特巴雅尔; 郭岩 白丽娟(翻译). 哈木黑蒙古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之间关系的本质. 蒙古学信息 (蒙古国·乌兰巴托). 2003, (3). 
  12. ^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 (编).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七至十二月份─》.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82年12月1日: 第413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蒙古本种族之名,为游牧于不儿罕山近旁之小部落,不儿罕山者,今外蒙古车臣汗部北境克鲁伦河(额尔古讷河上流)、鄂嫩河石勒喀河上流)间肯特山之支脉也,十二三世纪之交,成吉思汗崛起于此,吞并附近诸部落,并征服亚细亚之北部西部,逮其子孙,复席卷亚细亚之大半,及欧罗巴东部,于是类蒙古非蒙古诸部落,皆称蒙古,旋更以之为国号。元世祖忽必烈,致书日本,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十七世纪初,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致满洲清太宗书中,亦称蒙古国主,是其建国号为蒙古,较称元称鞑靼,尤为有征。然兹不过对外国而言,究未可谓为国号,亦未可谓为地名也。 
  13. ^ 邱树森. 《元史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东敎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第29页. ISBN 9787532830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大元】元朝国号。至元八年(1271),在进攻南宋取得不断胜利的形势下,元世祖采纳刘秉忠、王磐等汉臣建议,建“大元”国号。《建国号诏》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其意为“极大”,表明本朝疆土超过以前所有的王朝。元朝建号以后,原“大蒙古国”国号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蒙文文书中通常两者并称。 
  14. ^ 徒单公履. 《建國號詔》 (中文).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见闻之偶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草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非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15. ^ 15.0 15.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华民国 (中文). 乙亥,建国号曰大元,诏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盖从初起之地名。日随曰唐者,又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乃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治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定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嘉与敷天,共隆大号。咨尔有众,体予至怀。 
  16. ^ 刘信君. 杨雨舒 , 编. 《中國古代治理東北邊疆思想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1日: 第15页. ISBN 97872060579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时,“中华一统”的观念掀开了新的一页。元朝的中外观念是合一体内的中外为“中华一体”的观念。《元史·外夷传》是把元朝统一的地区视为中国,而把邻国视为外(四海),即元代的四海观念基本上是邻国的观念;元朝仍有中外观念,但它不是分华夷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旧观念,而是在统一中国内的内地与边疆的新观念;元朝已经形成包括八荒在内,体现中华一宇区域的统一观念。元吴师道诗:“今日八荒同一宇,向来边檄不须论。”把原来视为外的地区“比于内地”,即元朝视全国为“内地”。体现在行政设置上,就是元于绝大部分地区设行省、路、府、州、县,变“蛮夷之乡”为“内地”,即纳入“中华一体”之中,中国包括中原、边疆各民族在内。 
  17. ^ 贺希格; 陶克陶. “五色四夷”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 (4): 48–53. 
  18. ^ 五色四夷国. 国学大师.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19. ^ 19.0 19.1 19.2 19.3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32页–第333页.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蒙古部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在狃越河(今洮儿河)以北,西至俱轮泊(今呼伦湖)周围,东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著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个“蒙兀室韦”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译。《旧唐书·北狄·室韦传》记载: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大山指今大兴安岭,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根据这段史料,蒙兀室韦部的居地应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的大兴安岭北端地区。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历史传说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名为“额尔古纳昆”(Ergunequn,qun意为山崖)的地方,应是指额尔古纳河附近的山林地带,和汉文史籍所载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证。大约在唐代后期(九世纪下半叶),蒙古部落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移。随部落的分行,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分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属于这部分蒙古部落。元代史籍记载下来的蒙古人祖先传说,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迁徙的历史过程。《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讲述蒙古人的起源,说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苍色的狼(孛儿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马喇勒,qo'ai-maral)相配了,渡过腾汲思海子,来到斡难河(鄂嫩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立下营盘,生了个儿子名巴塔赤罕。传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Dorben ,意为四);弟朵奔丧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兰豁阿为妻,生二子,其后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后,阿兰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名见《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名见《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译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从这一支又分衍出约二十个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儿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称为“始祖”。 
  20. ^ 朱耀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 中华民国: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3月1日. ISBN 97895732458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阿阑死后,两个大儿子的子孙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组成了蒙古迭儿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个小儿子的子孙组成了尼伦部落,因为他们是闪耀著神的光辉的后代,因此被看作纯洁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儿的后代称为孛儿只斤氏,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 
  21. ^ 林干.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論》.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55页. ISBN 9787204023288 (中文). 十一世纪时,居住在大漠南北的塔塔儿、蒙古、克烈、汪古等部结成以塔塔儿为首的联盟,共同反对辽王朝的统治,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上各部的通称。十二世纪初,由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取代了辽王朝,蒙古部转归金朝东北招讨使管辖。这时塔塔儿联盟已经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汗(成吉思汗曾祖父)的统领下强大起来。 
  22. ^ 铁木尔·达瓦买提.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東北、內蒙古地區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1日: 第155页. ISBN 9787105028443 (中文). 合不勒汗(生卒年不详)又作“葛不律寒、哈不勒罕”。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成吉思汗曾祖。以乞颜为氏,统一蒙古部,始称汗,被尊为“全体蒙古人”(合木黑忙豁勒)的首领。 
  23. ^ 姜正成.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中华民国: 龙图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10日. ISBN 9789863880370 (中文). 当时金国的皇帝是金太宗完颜晟(1123—1135年在位),他想笼络合不勒汗,便派人请合不勒汗到金国宫中,设宴招待。在这次著名的宴会上,合不勒汗抓住金帝的胡子,肆意戏弄,导致蒙、金关系迅速恶化,金帝便利用塔塔儿部几次攻打蒙古。 
  24. ^ 汪大铸. 《中國近代史》. 中华民国: 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所. 1967年 (中文). 最初金熙宗乃用其将领兀术之谋,诛其臣挞懒,挞懒遗族遂与合不勒进攻金人于漠北,金将兀术屡次征伐而不能克,从此金人北受蒙古之侵袭,而不能用全力南侵中国。 
  25. ^ 业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3页. ISBN 9787806448724 (中文). 金主于1146年8月,调功臣皇叔兀术由南线回朝。奉命亲率中原精兵8万之众,出征蒙古,大小数十仗,屡战不胜,不得不于1147年3月,与蒙古订立协议议和,并把西平以北27团寨,割与蒙古,每年供应蒙古相当数额的牛羊米豆,并册封合不勒汗为“蒙兀国王” ,才得罢兵修好。 
  26. ^ 李心传.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五十五》 (中文). 金都元帅宗弼之未卒也,自将中原所教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蒙古,因连年不能克。是月,遣领汴京行台上书省事萧博硕诺与蒙古议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命册其酋鄂抡贝勒为蒙古国王,蒙人不肯。(此据王大观《行程录》十七年三月末所书可考。) 
  27. ^ 龚书铎; 刘德麟. 《圖說元朝》. 中华民国: 知书房出版社. 2007年10月1日: 第12页. ISBN 9789867151582 (中文). 蒙古可汗合不勒死后,侄儿俺巴孩被推选为可汗。俺巴孩与塔塔儿部结亲,为女儿送嫁途中,被塔塔儿部的主因人俘虏,送给了金熙宗。金熙宗将俺巴孩钉死在木驴上。合不勒之子忽图剌继而当选为可汗,率部向塔塔儿人发动复仇的战争,然而前后十三次开战,也未能替俺巴孩可汗报仇。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忽图剌的侄儿,乞颜部的也速该带领部众攻打塔塔儿人,取得了胜利,并且活捉了塔塔儿人豁里·不花与铁木真・兀格。铁木真・兀格是一位勇士,也速该心存敬仰,便把他放了。当也速该返回斡难河边的营地时,夫人诃额仑生下一个男孩,也速该十分高兴,索性将孩子取名为铁木真,这便是日后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 
  28. ^ 巴拉吉尼玛; 额尔敦扎布; 张继霞. 《千年風雲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3年1月: 第282页. ISBN 9787105053513 (中文). 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孛儿只斤氏族族众离散。 
  29. ^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组 (编). 《蒙古族經濟發展史硏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1987年: 第35页-第36页 (中文). 最后导致合木黑蒙古国的分裂:以泰亦赤兀部首领塔儿忽台乞邻秃黑为首占据斡难河流域;以札兰部的札木合为首占据额尔古纳河流域;主儿部扯别、台出为首占据斡难,克鲁伦河流域。1189年也速该的儿子帖木真恢复了合木黑蒙古国,但是斗争仍未结束。 
  30. ^ 黄大受. 《中國通史(下)》.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583页.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为今黑龙江上游、外蒙古东部,为唐时室韦部落之一,称蒙古室韦,亦有说是出于鞑靼,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后裔。南宋前期,蒙古分为许多单位,其中之一为乞颜部,据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东方为贝尔湖附近的塔塔儿,在西方为外蒙古中部的蔑儿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带的乃蛮,名义上大都臣服于金。 
  31. ^ 张永江. 〈蒙古族的起源與中國的蒙古史研究〉 (PDF). 《中国文化研究》 (日本国: 天理大学国际文化学部中国学科研究室). 2007年, (第23期): 第149页-第164页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9) (中文). 现今,东胡说已成为蒙古族起源的主流学说。 
  32. ^ 亚伯拉罕·康斯坦丁·穆拉德热亚·多桑. 《多桑蒙古史(上冊)》. 由冯承钧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004年5月1日: 第27页-第28页. ISBN 9787101037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0月29日) (中文). 此种鞑靼民族旧曾称藩于金国者,形貌语言风俗习惯迷信大致相类。其间部众最多者,为乃蛮(Naïmans)部落,居也儿的石河上流,及大金(Altaï)山脉连亘之地。西隔一沙漠,与突厥种之畏吾儿相接。北界小金山(Altaï)与突厥种之乞儿吉思谦谦州(Kem-Kemdjoutes)两部之地为邻。东界哈剌和林(Caracou-roum)诸山,与克烈部(Keraïtes)连界。时克烈之居地达于斡难怯绿连两河之源,克烈部以北之地属蔑儿乞部(Merkites)。别有斡亦剌部(Ouirates),则据有构成昔之谦河(Kem,今名 Jenisseï)之八水灌溉之地。札剌儿部分为十部,部各有长,结幕于斡难河畔,共有七十千户(Kure)塔塔儿部(Tatares)居女真旧境边界附近,捕鱼儿湖(Bouyour)一带。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内蒙古大辞典》编委会 (编). 《內蒙古大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60页-第61页. ISBN 9787204014002 (中文). 十二世纪,内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至十二世纪末叶,形成了塔塔儿、克烈、蒙古、蔑儿乞、乃蛮等相互结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团,雄据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为蒙古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铁木真9岁时,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残酷的现实使铁木真认识到,要保存自己,恢复祖业,就要依靠和联合一个强大的部落。于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庇护下,收集离散部众,力量逐渐强大。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推举为汗。铁木真称汗后,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巩固汗权,展开了夺取东部地区的斗争,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和二年(公元1196年),金两次出兵攻打塔塔儿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助金大败塔塔儿于活勒札河(今乌力吉河),在回军途中攻灭背叛盟约,抄掠其奥鲁(老小营)的主儿勤部。铁木真既获得金的封赏,又消灭了与之争夺汗位的乞颜氏中的长支贵族,名声大振。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金又遣军征讨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的这几次征伐,为铁木真夺取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扫清了障碍,铁木真的实力迅速增强,引起贵族们的敌视,开始了与贵族联盟的一系列战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纠集泰赤乌等十三部3万军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汗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战于斡难河附近的答兰版朱思。铁木真失利。后鲁的术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儿、晃勒坛的蒙力克率部归附铁木真,铁木真力量日益壮大。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弘吉剌、朵儿边、塔塔儿等十一部复聚会于阿雷泉,盟誓与铁木真、王罕为敌。铁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会同王罕与十一部联军战于捕鱼儿海子(贝尔湖)附近,贵族联军大败。翌年,被击败的贵族们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为“古儿罕” ,誓与铁木真为敌。铁木真认真备战,与王罕军于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再败贵族联军,铁木真为巩固后方趁势攻灭了察罕塔塔儿、按赤塔塔儿等部,完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1202年秋,阔亦田(约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战,又大败由乃蛮杯禄汗拼凑起来的斡亦剌、泰赤乌、塔塔儿等部残馀势力的联军,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结束了与贵族联盟之战,铁木真与克烈部王罕长期结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离间,铁木真与王罕关系恶化。铁木真曾欲以联姻修补裂痕,遭到拒绝,王罕、札木合等设计谋杀铁木真未成,又突袭之。铁木真仓卒应战于合兰真沙陀(约今乌珠穆沁旗北境),因众寡不敌,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军。此时,札木合等与王罕分裂,铁木真侦知王罕无备,秘密包围,激战三昼夜,王罕父子败逃,先后被杀。铁木真获得从未有过的胜利。最后一个对手是乃蛮。为准备与乃蛮的决战,铁木真按千户制组编军队,设扯儿必那颜(统领)统率;又成立护卫军,设80宿卫,70散班(鲁华),军队更加强大。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纳忽山之战中乃蛮军一触即溃,太阳汗负伤死,铁木真进抵阿尔泰山前,尽降其馀部,完成了统一漠北诸部的大业,为大蒙古国和以后元朝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 业喜. 《蒙古族古代名將錄》.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第32页. ISBN 9787806448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铁木真汗征服乃蛮部后,为追击王罕之子桑昆,为进攻金,解除对翼侧的牵制,向西夏国伸出触角进行试探。蒙古军于1205年3月,从也儿的失河不黑都儿麻地区回军,经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进至西夏国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0里处围攻力吉里寨。该寨修筑坚固,但蒙古军在短时间内攻克,并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接著分兵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又东攻定州(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邻古古撒城和龙州(今内蒙古临河)落思城。扫荡黄河西岸、北岸,带著许多战利品和骆驼、牲畜后还军斡难河。 
  35. ^ 戴锡章. 《西夏紀‧卷二十六‧宋寧宗開禧元年(金泰和五年)》. 中华民国 (中文). 三月,太白昼见。日者云:“主兵乱。”(《西夏书事》)蒙古初来侵,破力吉思寨。纵兵躏瓜、沙诸州,纯佑不敢拒。(《元史·太祖本纪》及《西夏书事》。按《元史·耶律阿海传》谓攻西夏在癸亥冬,误。)夏四月,蒙古兵还掠落思城。蒙古主以天暑将盛,引兵还,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去。(《元史·太祖本纪》) 
  36. ^ 廖杨. 《中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宗法文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 第226页. ISBN 97875633567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诸王群臣共上尊号称他为“成吉思皇帝”。此后,成吉思汗迈出了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步伐。他将千百户制度普遍推行于蒙古各部,以千户、百户、十户的形式把全体蒙古人民组织起来,并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儿们为千、百、十户长,进行统管,且其职位世袭,史称“莎余儿合勒”(即恩赐、分封之意)。这样,千户便成为蒙古社会最基本的行政军事单位。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把蒙古国的臣民百姓视为自己的家产,除自己直接管领一部分人外,其馀部民均分封给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子,他们每人得到若干千户,称为“忽必”。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扩建了原有的怯薛(护卫军),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万人常备军,其中包括千名宿卫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这些官兵均由各级那颜及平民的子弟担任,他们自备马匹、武器和给养,而且还可以随身带有自己的“伴当”。因此,这些“怯薛”(护卫士)的身份往往高于在外的千户长。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过创制蒙古文字、设立也可扎鲁忽赤(“扎鲁忽赤”汉译为“断事官”)及编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国的封建统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隶制开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转化和过渡。 
  37. ^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2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28日) (中文).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大会,即大汗位,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也可·蒙古·兀鲁思)。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声称得到上天的启示,命铁木真为普天下之汗、诸王之王,称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词的含义,有“海洋”、“有力”、“天赐”、“伟大”等诸多不同说法。 
  38. ^ 拉施德丁·法兹卢拉·哈马丹尼. 《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 由余大钧; 周建奇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1983年9月1日: 第208页. ISBN 9787100015301 (中文). 当始自伊斯兰教历602年7月的巴儿思亦勒即虎年(1206年)幸福地莅临时,初春,成吉思汗下令建九脚白旄纛,隆重地召集举行了大忽里勒台。在这次忽里勒台上他获得了“成吉思汗”的尊号。 
  39. ^ 39.0 39.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 
  40. ^ 40.0 40.1 章恺. 《正說元朝十五帝:解密歷史真相走出「野史」誤區》. 中华民国: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1月10日: 第24页-第25页. ISBN 97898640227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后,因他精通本国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学习。其后又有不少畏兀儿人被用为蒙古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对蒙古文的创制做出了贡献。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前,蒙古没有成文的法规,人们遵行的只是传统惯法。汗国建立后,创制畏兀儿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发布命令、登记户口、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称为《大札撒》(汉译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记录所办案件等,成为加强统治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二○六年,成吉思汗任命其养子失吉忽图忽为大断事官。由大断事官专门负责掌管民户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图忽审断刑狱词讼,负责惩治盗贼、察明诈伪、施以刑法。大断事官实际上是蒙古国的最高行政官,相当于汉族官制中的丞相。大断事官之下还有若干断事官作为僚属。此外诸王、贵戚、功臣有分地者,也各置断事官治其本部百姓。 
  41. ^ 谢选骏. 《謝選駿全集第27卷:士農工商(讀史筆記)──等級制度構建文明社會》. 美利坚合众国: Lulu Press,Inc.英语Lulu.com. : 第264页-第265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颁布实施于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为基础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两权制约为基础的判例制度比英国的判例制度产生早近600年。 
  42. ^ 张泊寒; 徐亚军. 〈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成吉思汗法典》出版發行〉. 《北方新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华网. 2007年8月29日 [2011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中文). 《成吉思汗法典》颁布实施于公元1206年,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为基础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两权制约为基础的判例制度比英国的判例制度产生早近600年。 
  43. ^ 43.0 43.1 林干. 《內蒙古歷史與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第496页-第498页. ISBN 97872040506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成吉思汗在建国前的1205年,率军第一次入侵西夏。这次只是小规模的掠夺。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称臣纳贡,再次兴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镇斡罗孩城。一年后的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发兵,抵斡罗孩西关口。当时西夏皇帝为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主高逸为副,率兵五万抵挡,大败,高逸被俘而死。蒙古军再攻斡罗孩城,守将出降,太傅讹答在城内坚持巷战,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军长驱直入,进逼中兴府的外围要隘克夷门(贺兰山关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军五万拒战。嵬名令公坚持了两个月,最后中了蒙古军的埋伏,兵败被擒。克夷门既下,蒙古军进抵都城中兴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讹答太傅入中兴府谈判,晓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难与蒙古军为敌,遂将女儿察合公主献给成吉思汗,表示愿降蒙古,岁岁进贡,联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他得以专心进攻更主要的敌国一金国。屈辱的求和,加剧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久,李安全被废而死,他的堂侄遵顼(音须)被立为帝,是为夏神宗。但在神宗之后,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扬威之际,终至亡国。1211年秋,金国边境乌沙堡(在今内蒙古镶黄旗境内)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的进攻。金兵统帅独吉思忠领兵抵御,战败退兵,蒙古军乘胜而进。从此拉开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诸部的宗主国,成吉思汗曾助金击灭塔塔儿,以获得金帝所授“察忽鲁”(部长)之职为荣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后,仍每年亲自赴金边境入贡。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秃儿等都惨死于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为复仇。1208年金章宗死, 卫绍王永济即位,即位之后,他向蒙古遣使下诏书,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问:“谁是新皇帝? ”金使答:“卫绍王永济。”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这等庸懦之辈也配吗?岂能向他跪拜!”言罢策马北。永济从金使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便阴谋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贡杀之。成吉思汗得到密报,遂与金国绝交,严兵设备,并于1211年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南下,于是有了乌沙堡击败金将独吉思忠之役。金兵溃败,独吉思忠以失于防御被解职,由胡沙主持军事。胡沙不敢正面抗击蒙古军,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南),以大军三十万守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华黎为蒙古军先锋,他策马横戈,大呼陷阵,成吉思汗继以诸军并进。金兵大败,死者枕藉,整个原野都充满了血腥气味。成吉思汗追击溃败的金兵至会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再歼金兵无数,胡沙只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县)。野狐岭之战,“金人精锐尽没”,蒙古人终于取得了进攻金国的第一场大胜仗,他们以此为荣,很久以后还常常提起这件事。 
  44. ^ 44.0 44.1 老根. 《中华野史》编委会 , 编. 《中華野史‧第十七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年: 第94页. ISBN 9787104012399 (中文). 成吉思汗的三次征西夏,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以及牛羊、骆驼等,同时也锻炼了军队,更重要的是战略上取得了伟大胜利,他虽然没有彻底征服西夏,但却使西夏内部产生了动荡不安,矛盾加深,因而造成政权一再更迭,国力大衰,没有能力与蒙古人抗衡,进而动摇了夏金联盟,解除了西夏对蒙古国的威胁。从此以后,成吉思汗集中全部精力和全部力量,来对付他的主要敌人金王朝了。但从1216年起,由于成吉思汗在进攻金朝和西征西辽的过程中,不断向西夏征兵、收贡,使西夏统治者感到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对蒙古渐渐疏远。这样,又引起蒙古的不满,侵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1217年,成吉思汗封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军侵金。木华黎南下进攻金国的同时,又一次派军队攻打西夏。当年十二月,蒙古军踏冰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心惊肉跳,带著几个手下人和嫔妃逃到西平府(即灵州),让太子李德任守城。面对强敌,西夏军无力抵抗,李德任不得不向蒙古军队请降,蒙古军队胜利,木华黎率军队返回金国战场。1221年十月,木华黎由东胜渡河,准备经过西夏,进攻金朝的陕西地方。李遵顼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塔海去迎接木华黎,又派塔哥甘普领兵五万,追随木华黎进攻金朝。心力交瘁的李遵顼无力支撑危局,于1223年把王位让给次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隐退。李德旺即位后深感蒙古势力的可怕,想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机,联合漠北诸部落,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当时成吉思汗正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得悉西夏“阴结外援,蓄异图”的密报后,虽知情况紧急,无奈战事正紧,无法脱身,故令木华黎之子(木华黎已去世)孛鲁,迅速从金国回兵进攻西夏。1224年九月,蒙古军袭击西夏,大破银州(今陕西榆林南),夏兵10万人战死,守将塔海被俘后遭到杀害,蒙古军掳掠牲口、牛羊达数十万之多。西夏主李德旺不得不再次向蒙古表示臣服,蒙古军退走。西夏在蒙古军队的一再打击下,离最后的覆亡已为期不远了。 
  45. ^ 史仲文; 胡晓林; 薛德震. 百卷本《中国全史》编辑工作委员会 , 编. 《百卷本中國全史‧第十一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16页. ISBN 97870100145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抚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将固守,蒙古军退回。又攻金东京辽阳府,掳掠而去。贞祐元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阴山进军,经宣德州至怀来,大败金完颜纲军。乘胜进居庸关,威胁中都。蒙古军兵分三路攻掠黄河以北的山东、河东、河北路州县,直抵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海滨。二年春,掳掠大批财物后又返回居庸关一带,围攻中都。宣宗南迁金军败退,朝中混乱。驻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在金贞祐元年(1213年)八月杀卫绍王允济,迎立金世宗孙完颜珣继帝位(金宣宗)。九月金宣宗完颜珣遣使向蒙古军求和。1214年三月,中都被围,金宣宗献纳人口财物,并将卫绍王女岐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许和退军。五月,金宣宗深恐蒙军再侵,率皇室百官,运载珠宝财物,迁都到南京(开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迁都南逃,再次统兵南下。1215年,中都和辽东、河北、山东860馀城,皆为蒙古军攻占。 
  46. ^ 杨讷. 《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孫》.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2年2月24日: 第38页. ISBN 97898887637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1215年春,蒙军陆续收降中都附近州县金朝将官,击败前来救援中都的金军。五月,完颜福兴眼看中都解围无望,服毒自杀,抹撚尽忠弃城出逃。蒙军遂入中都。成吉思汗当时在桓州凉泾避暑,闻报后命石抹明安镇守中都,遣失吉忽秃忽等登录中都帑藏,悉载以去。 
  4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华民国 (中文). 夏五月庚申,金右丞相兼都元帅承晖仰药死,众以城降。石抹明安入中都,遣使来献捷。帝驻跸桓州之凉陉,命忽都虎等按视中都帑藏,以石抹明安为太傅,兼管蒙古、汉军都元帅。 
  48. ^ 于光远. 《中國小百科全書第三卷:人類歷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团结出版社. 1994年: 第165页. ISBN 9787800618499 (中文). 中原山东、河北地区接连爆发武装起义,而一些地主豪强也趁机拥兵自保,出现了武装割据的局面。1217年,成吉思汗封其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他专统大军攻金。其间,木华黎很注重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作用,而且除杀掠之外,开始注意占据城邑、安集百姓而行经久之计。而金朝面临蒙古军强大的攻势,又兴兵南下侵宋,以求得补偿。但在数年的战争中,金在宋、蒙古与西夏的联合进攻下,国势日衰,陷孤立之中。而木华黎大量招降反金的汉族武装力量,几年中,攻取了金之辽东、辽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大片土地。木华黎死后,金哀宗停止南侵宋朝,集中兵力抵抗蒙古,曾收复了绛州、平阳、太原府。但为时已晚,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已回师中原。1227年灭西夏,拒金求和,进军凤翔府及京兆府,关中震动。成吉思汗死后,金军虽小有胜绩,但仍无力挽回败局。 
  49. ^ 胡阿祥; 彭安玉. 《中國地理大發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1月1日: 第43页. ISBN 97878060378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占领金中都在战略上的意义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1244年)的投顺。在对金战争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揽金统治下原辽朝的遗民,著力将其收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为辽朝贵族东丹王后裔,且又长期在金朝担任高官,地位与声望皆十分显赫。蒙古兵围中都之时,耶律楚材适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于“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于是他“始发永安(今北京),过居庸,历武川(今河北宣德),出云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决十旬,已达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岭又横渡荒漠,历时三月馀始抵达目的地,可谓艰苦,但耶律楚材可能当时并不知道这相对于他不久之后的远行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绿连河畔(即今克鲁伦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见并受到赏识,成吉思汗命其“处之左右,以备咨访”。这之后不久,耶律楚材就赶上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50. ^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3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金廷南迁之后,已无力恢复对黄河以北地区的有效统治,而蒙古军队对所占州县又多在杀掠后放弃,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强纷纷起而割据自保,一时间“河北群雄如牛毛”。1217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杰”之一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全权负责对金战事。此后不久成吉思汗统蒙古军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给木华黎的蒙古军只有大约13,000人,另有汪古骑兵万人。木华黎逐渐改变了过去肆行杀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并利用汉、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装与金朝作战,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华北土豪,分别依附蒙、金两方的地方势力彼此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此后十馀年间战斗虽有反复,不过总的趋势是附蒙一方渐居上风,越来越多的地方军阀倒向蒙古。在山东,尽管南宋也加入了对当地势力的争取,但该地最终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对率部或纳土归降的军阀、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称,授予元帅、行省之类统军管民之职,许其世袭,并可自关僚属,称为“世侯”。当时力量较强的世侯,河北地区主要有永清史天泽、易州(今河北易县)张柔,山东地区则有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全等。 
  51. ^ 白晓淸. 《黑龍江蒙古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哈尔滨出版社. 2002年: 第22页. ISBN 9787806394618 (中文). 1208年,成吉思汗派兵前往征讨西逃的蔑儿乞部脱脱、乃蛮部古出鲁克以及“林木中百姓”,前锋路遇斡亦剌惕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不战而降之,忽都合别乞就充向导,涉过冰封的额尔齐斯河,大破蔑儿乞部,脱脱中矢死,古出鲁克亡走西辽。忽都合别乞为蒙古军引路,有斡亦刺惕种的忽都合别乞,比万干亦惕种“先来归附”,忽都合别乞引领蒙古军,“入至黑失惕地面,斡亦剌(斡亦刺惕诸部)、不里牙惕(即布里亚特,据蒙文史籍载,布里亚特人自称斡亦剌惕·布里亚特)分布于贝加尔湖东西,并入蒙古部前,就知道使用马。巴儿浑(即巴尔忽诸部)、兀儿速惕(该部居住在谦河以北乌斯河流域,命名为鄂伦春)、合不合纳思(该部居住在谦河之源)、康合纳思(该部属吉利吉思人中的一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侧的安加拉河)诸种部都投降了。 
  52. ^ 张秀平; 毛元佑; 黄朴民. 《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1月1日: 第194页. ISBN 9787219023372 (中文).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脱的儿子火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动。火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军征伐火都,速不台翻越崇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火都,消灭了蔑儿乞的残馀势力。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至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 
  53. ^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5页-第16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在大规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已经开始向西拓展势力。攻灭乃蛮、蔑儿乞后,首先收服了畏兀儿。畏兀儿在宋时称高昌回鹏,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亦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为中心,首领称亦都护(源于突厥语,意为“幸福之主”),臣属于西辽。西辽在畏兀儿设少监之官进行监治,其人仗势欺凌, 引起畏兀儿人不满。1209年,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少监,遣使降于蒙古。1211年,他又亲赴蒙古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其十分优待,以女许嫁,视为第五子,“使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于诸国”。此后畏兀儿成为蒙古藩属,须履行入质、纳贡、从征等义务,同时亦都护的传统称号依然保存,并对畏兀儿领地和百姓享有世袭统治权。中亚地区还有另外一个依附于西辽的民族哈剌鲁,居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楚河一带,是唐时西突厥支裔葛逻禄之后,首领称阿儿思兰汗。至此他们也杀掉西辽监护官,向蒙古归降。这一时期,西辽在西方败于势力日渐上升的伊斯兰教国家花剌子模,东部的畏兀儿、哈剌鲁又相继叛附蒙古,国势衰颓。被蒙古击败的乃蛮王子屈出律逃到西辽,篡夺了帝位。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别率军征讨屈出律,将他捕获杀死,西辽疆土尽归蒙古。此前,居于贝加尔湖以西的森林部落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统治,杀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将、“四杰”之一博儿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响应。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领军镇压,将起事平定。 
  54. ^ 54.0 54.1 54.2 54.3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72页–第374页.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花剌子模是阿姆河下游的古国,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十一世纪中叶降服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算端任命突厥族侍臣阿奴思的斤为监督。十一世纪末,花剌子模沙(Shah,波斯语“国王”之意)被杀,阿奴思子护都不丁被任命为花剌子模长官,袭用花剌子模沙的称号,子孙世袭。1141年,西辽击败塞尔柱算端,花剌子模沙又向西辽称臣纳贡。其后利用塞尔柱帝国衰落之机,据有呼罗珊西部;十二世纪末,灭塞尔柱算端,势力扩展至波斯西部。1200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继位,又征服了呼罗珊东部的古儿朝。1209年,杀西辽索贡使臣,并吞了撒麻耳干地区的西辽属国西哈剌汗朝;次年,在塔剌思河畔打败西辽军。至此,摩诃末成为穆斯林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他自称算端,用武力迫哈里发正式加封,未成;发兵攻西辽,取其西境锡尔河上游沿岸诸城,并策划进一步向东扩张。1215年,他派遣一使团到东方探听蒙古与金朝的战争情况。成吉思汗接见了使者,表示愿与花剌子模友好通商,并遣使回访,同时组织了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贸易。1218年,商队抵达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中游东之齐穆耳),该城长官哈只儿只兰秃贪图商队财物,竟诬为间谍,将他们尽加杀害,夺其货物。一名幸免于难的骆驼夫逃回蒙古报告,成吉思汗愤怒至极,遣三使者问罪,又被摩诃末杀一人,二人剃须后驱逐出境。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了。1219年夏,成吉思汗统领二十万大军越过阿勒台山,在也儿的石河驻夏后,即进入花剌子模国境,分兵四路:命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术赤率一军沿锡尔河而下攻取毡的、养吉干等城,阿剌黑那颜率一军攻取锡尔河上游忽毡等城及费尔干纳地区,自与拖雷统领中军径趋河中。摩诃末闻蒙古军已过锡尔河,慌忙从新都撒麻耳干退到阿姆河南岸。1220年二月,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三月,进围撒麻耳干,攻五日,拔之。遣速不台、哲别等统兵三万追击摩诃末。摩诃末在蒙古军紧紧追逼下辗转西逃,最后遁入宽田吉思海(里海)南岸附近一个岛上,大约在1220年底病死,传位于其子札兰丁。1220年秋后,成吉思汗命拖雷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渡过阿姆河,攻取呼罗珊地区诸城,到1221年夏,马鲁、你沙不儿、也里等城被相继攻陷。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兄弟被派去攻打玉龙杰赤,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始攻克玉龙杰赤。成吉思汗自统大中军攻取武耳迷等阿姆河沿岸诸城后,于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里黑,进围塔里寒寨,连攻七个月,拖雷率军来会,才攻克。此时,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在哥疾宁重新集结了约十万军队,进屯八鲁湾川,打败了失吉忽秃忽率领的三万蒙古军,声势复振,已被蒙古占领的一些呼罗珊城市纷纷起义响应,杀死蒙古戍将。成吉思汗会合诸路军队,越过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进攻札兰丁,而札兰丁却因部下诸将争权夺利纷纷离散,势力转衰,不敢抗击蒙古军,退却到申河(印度河)。十一月,成吉思汗在申河北岸一举击溃札兰丁军,札兰丁逃入印度。1222年春、夏,蒙古军继续攻略申河一带地区,镇压呼罗珊诸城叛乱。秋末,成吉思汗回师撒麻耳干,在西域诸城设置了达鲁花赤镇守官;冬,启程东还,1225年春回到蒙古。速不台、哲别率领蒙古军完成了追击摩诃末的任务后,继续抄略波斯中西部诸城。1222年春,攻入谷儿只(乔治亚)、失儿湾等地,由打耳班(今乔治亚巴库西北捷尔本特)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进入阿速(又称阿兰,高加索北麓的伊朗语族部落)、钦察(突厥语部落,分布在里海至黑海之北,东罗马人称之为库蛮,俄罗斯人称之为波罗维赤)之境,先后将阿速、钦察诸部各个击破,遂驻冬于钦察之地。钦察首领玉里吉向斡罗思(俄罗斯)伽里赤王密赤思老求援,伽里赤王约集斡罗思诸王公到乞瓦(基辅)会商,决定与钦察人联合起来抗击蒙古,遂杀死速不台、哲别派来的议和使者。1223年五月,蒙古军与斡罗思、钦察联军会战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共和国日丹诺夫市北)之东,斡罗思诸王公互不团结,不能协同作战,终被蒙古军一一击溃。速不台、哲别统兵抄掠斡罗思南部诸地后,东还,经亦的勒河(伏尔加河),又攻掠不里阿耳国,然后由里海、咸海之北返回蒙古。 
  55. ^ 55.0 55.1 55.2 55.3 秦永章. 《甘寧青地區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45页-第46页. ISBN 9787105069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东返后,决定先攻灭西夏,随后集中力量从黄河上游渡河而南,东向攻伐金国。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绝出兵助战和不履行交纳质子为理由,亲率10万大军从东、西两路向西夏发动了强大的钳形攻势。西路蒙古军由大将阿答赤统帅,一路势如破竹,连取沙州、肃州、甘州、西凉府等西夏重镇;另一路大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无剌海等城,并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附近黄河岸边重创西夏军主力,西夏天险丧失,国主李德旺惊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𪾢为主。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军队围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黄河而南,进入金朝境内,相继攻破金朝控制的积石州、临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宁州,西夏和金朝的势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区。六月,成吉思汗驻军甘肃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七月,病逝于军中。当月,西夏国主李𪾢因粮尽援绝,瘟疫流行,被迫献城出降,被蒙古军所杀,存续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国宣告灭亡。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后,暂由幼子拖雷监国。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史称元太宗。此后,便集中力量攻打金国,蒙古军进入甘肃东部地区。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蔡州自杀,金朝灭亡,但是在秦、功一带的金朝势力依然存在。为此,窝阔台命次子阔端从攻宋前线领兵而西,规复河陇地区。1235年,当阔端率兵进抵巩昌城下时,金朝镇远军节都使、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率众归附,得到阔端的嘉奖。在汪世显的带动下,秦、巩一带二十馀州,先后归附蒙古。至此,金朝在西北的残馀势力,几乎为蒙古军所消灭。 
  56. ^ 陈全力; 侯欣一. 《帝王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华书店. 1988年: 第191页. ISBN 9787541903311 (中文). 宋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病死于清水行营,遗言假道南宋,灭亡金朝。年六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追谥圣武皇帝,后又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葬起辇谷。幼子拖雷监国。 
  5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下》. 中华民国 (中文). 已丑,崩于灵州。帝临崩,渭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途于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许我,则由唐、邓直捣大梁。金虽撤潼关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马俱疲,吾破之必矣。”言乞而崩,年七十有三。 
  58. ^ 58.0 58.1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14页-第15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30日) (中文). 到成吉思汗去世时,蒙古已在对金朝作战中取得压倒性优势,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线,苟延残喘。据载成吉思汗临终曾拟定借道于南宋、迂回从后方给金朝致命一击的战略计画。1231年,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在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北)大会诸王,议定分兵三路伐金。窝阔台自统中路军由山西正面发起攻击,铁木哥斡赤斤统左翼军由山东进兵,拖雷则统右翼军从宝鸡南下,绕道宋境,包抄金朝后方。这一年冬天,窝阔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渡过黄河。拖雷从大散关入汉中,沿汉水东下,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行军,自邓州(今河南邓县)绕出金朝背后。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机,大破金军主力于钓州(今河南禹县)南边的三峰山,北上与窝阔台会师,金朝灭亡的大局已定。大将速不台包围金南京,金哀宗弃城出逃。次年金将崔立献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归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与南宋达成协议,合兵将金哀宗围困在蔡州城内。1234年一月,城破哀宗自杀,金亡。 
  59. ^ 59.0 59.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华民国 (中文). 秋八月已未,诸王百官会于怯绿连河阔迭额阿剌勒,请帝遵太祖遗诏即位,共上尊号曰木亦坚合罕。 
  60. ^ 60.0 60.1 章恺. 《正說元朝十五帝:解密歷史真相走出「野史」誤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群言出版社. 2005年: 第57页. ISBN 9787800805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1234年元月,慌忙传位于元帅承麟,不久,城陷,哀宗自缢身亡,承麟亦被乱兵诛杀。至此,金朝亡于蒙古。金国灭亡后,按照蒙、宋协约,蔡州以南归宋;蔡州以北归蒙古。于是,蒙古大军北还,留速不台镇守河南。可是南宋淮东制置使赵葵却建议乘蒙古撤军之机,出兵收复中原。这一建议得到宋理宗的允准,命赵葵率军6万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阳。速不台率军击退了宋军的进攻,使南宋收复三京(汴梁、归德、洛阳)的举动遭到失败。这次交战,成为蒙古决心讨伐南宋的导火线 
  61.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己酉,大兵克蔡州,金主自缢死,承麟为乱兵所杀。金亡。金息州行抹捻兀典降于宋,大兵追杀之。 
  62. ^ 62.0 62.1 62.2 韩志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 编. 《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三卷‧南宋金軍事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第359页-第360页. ISBN 9787801371041 (中文). 南宋发动端平入洛之役后,蒙古指责南宋“开衅致兵”,破坏盟约,并积极进行大举南下攻宋的军事准备。端平二年(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窝阔台决策攻宋,蒙军三路南下,攻势十分猛烈。西路军横扫东至三峡、西至大渡河之间的大片蜀地,曾一度占领成都,迫使宋军退守夔门;中路军攻占襄阳要地,兵围江陵;东路军在两淮也前出至舒、庐,“谋捣江面”,引起江南震动。但是,由于各地宋军的积极抗击,蒙军未能进一步深入。此次攻宋之战,蒙军之所以未能达到灭宋的预期目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战略指导有误。同时开辟三大战区,战线过长,主攻方向不明,兵力分散,而无法实施各路军协同作战。二是蒙军深入江淮和巴蜀的河网高山地区,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难以发挥,而暴露了蒙军缺乏水军的劣势。如入蜀蒙军仅郝和尚拔都选骁勇9人乘轻舟往来于江上,却无力顺流而下,东攻两湖。中路军进至枝江,遂“自枝江、宜都竞上,伐竹木,毁室庐,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然而,临时造船,难以竞渡。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水军,蒙古难以实施灭宋计划。尽管如此,蒙军仍取得不小战绩。开辟了全面对宋作战的战场,摧毁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许多城防设施,达到了不占有境土而破坏其生机的目的,为以后攻宋创造了条件。1241年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几易其主,因此无暇全力部署攻宋,仅有零散的局部战争。直至蒙古内部稳定后,再次发动了对宋的攻势。 
  63.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华民国 (中文). 辛卯迟明,崩于行宫,年五十六。葬起辇谷。 
  64. ^ 64.0 64.1 白寿彝.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385页–第386页. ISBN 97872080010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中文). 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1236年秋,灭不里阿耳。1237年春,灭钦察;秋,进兵斡罗思,攻取也烈赞(梁赞)城。次年,分兵四出,连破莫斯科、罗斯托夫等十馀城,合兵围攻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府,陷之。1239年灭高加索山北麓之阿速国,攻入斡罗思南境;遣使至乞瓦(基辅)谕降,被杀。1240年,拔都亲统大军围困乞瓦,四周架炮猛攻。其王米海依畏敌,先已逃入孛烈儿(波兰),名将德米特尔领导乞瓦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城破,德米特尔受伤被捕,拔都嘉其忠勇,赦之不杀,但乞瓦军民则遭到残酷屠掠。蒙古军攻陷乞瓦后,继续西进,攻占伽里赤,其王逃入马札儿(匈牙利)。1241年春,拔都分兵两路,一路由诸王拜答儿、大将兀良合台率领,攻孛烈儿;一路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攻入马札儿。拜答儿一军破散多米儿城,抵克剌可夫,孛烈儿王弃城遁,蒙古军焚毁其城,遂入西里西亚境。西里西亚侯集孛烈儿诸军,与来援之捏迷思(日耳曼)军联合抗敌,激战于里格尼茨,被蒙古军击溃。里格尼茨之战使欧洲诸国十分震惊,感受到蒙古入侵的严重威胁。但由于教皇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尖锐矛盾,未采取一致的对策。蒙古军获胜后,又攻入莫剌维亚,南下与拔都军会合。拔都军在撒岳河(当即《元史》所载郭宁河)畔击溃马札儿军,进拔佩斯城(当即《元史》所载马茶城),分兵四出抄掠。有一支进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依施达。冬,拔都大军渡过秃纳河(多瑙河),攻陷格兰城。1242年初,遣诸王合丹率一军追击马札儿王别剌四世。不久,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还,1243年初,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从此拔都就在这里立国,建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统有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的辽阔地域,史称钦察汗国(因以原钦察部地为中心而得名)。 
  65. ^ 65.0 65.1 周良霄. 《中國斷代史系列:元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1日. ISBN 9787208153196 (中文). 随著吐蕃国灭,出现了百馀年的分裂混乱,佛教亦一度衰败,其后再度风行。它分裂成许多宗派,与地方的封建贵族势力结合。它们中,主要有噶丹派、萨迦斯派、噶举派、宁玛派等。由于萨迦斯派的款氏家族与西夏王室夙有姻亲关系,据说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出征西夏,取得了青海柴达木地区之后,即致书萨斯迦寺的大喇嘛,表明了对喇嘛教的尊重和遣军入藏的意向。但是由于夏、金未灭,成吉思汗未遑远略,以后又因迭次西征,征服西藏的问题一直未提上日程。然一些邻近陕蜀的吐蕃首领,已陆续有一部份臣服。1239年,窝阔台的儿子、受封领有青藏地区、驻戍凉州的阔端派将军多达率军入藏,直至拉萨北部的热振寺、杰拉康寺等地,随即北撤,向阔端报告乌思藏各派的情况,说:“现在卫藏地方的噶丹教派的寺庙最多;达垄教派(即达垄噶举)的僧人戒律清整;止贡教派(即止贡噶举)的京俄大师具大法力;萨斯迦派的班智达学富五明。”建议任命宗教首领来管理其地。1244年,萨班(即萨斯迦班智达,Sa-skya-pandita的简称,panditax·为通明“五明”的人)奉召携其二侄八思巴、恰那前赴凉州,1247年与阔端商妥了乌思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并发回了有名的、致乌思藏纳里的僧俗首领的信。从此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66. ^ 66.0 66.1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22页-第23页. ISBN 9789571128696 (中文). 1241年窝阔台死,忽里台会议仍未马上召开,由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临朝称制。脱列哥那狡黠多权术,以滥行赏赐换取宗王大臣拥护,摄政达五年之久。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企图乘虚而入夺取汗位,但未能成功。1246年举行忽里台选汗大会,虽然窝阔台生前曾指定其孙失烈门(窝阔台第三子阔出之子)为继承人,但脱列哥那却希望选立自己所生长子贵由。经她的活动,贵由遂被推举为大汗。贵由与术赤之子拔都一向不和,在贵由西征时曾互相辱骂,一直争执到窝阔台处。等到贵由正式即位,即派亲信野里知吉带出镇波斯,图谋对付驻守钦察草原的拔都。1248年,贵由亲率军队西行,拔都亦严兵为备,但贵由在路上突然死去,酝酿中的内战终未爆发。 
  67. ^ 白拉都格其. 〈貴由汗即位的前前後後〉. 元史研究会 (编). 《元史論叢‧第三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1986年: 第53页 (中文). 贵由即位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顿朝政,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脱列哥那称制期间,贬抑窝阔台时期的旧臣耶律楚材、镇海和牙老瓦赤等人,使耶律楚材“愤悒而死”,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则逃亡、投靠了阔端和拔都。朝政由列哥那宠信的法迪玛和奥都剌合蛮把持。汗位虚悬,加上“庶政多紊”,宗王贵族们便滥发牌符,遣使驰驿各地,随意征财索物,汗廷和各地的正常统治秩序都受到受到严重影响。脱列哥那把贵由推上汗位,但仍然掌握著汗廷大权。贵由即位以后,处死了法迪玛,重新起用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并当众查收了宗王贵族们擅自发放的令旨牌符。贵由不顾脱列哥那的极力庇护,强行擒杀法迪玛,说明他从母亲手中夺回了最高权力。母子反目,使脱列哥那不久就死去了。对公然想用武力夺取汗位的斡赤斤,贵由借宗王法庭之手将他处死。 
  68. ^ 于德源. 《北京史通論》.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苑出版社. 2008年6月1日: 第156页. ISBN 9787507730845 (中文). 三年(1248年),贵由汗死。皇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年)蒙古贵族立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这就是元宪宗。自此,蒙古帝位复归于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总掌富庶的漠南之地,又迁徙窝阔台汗子孙及诸王于边地,将海迷失皇后赐死,从而巩固了汗位。 
  69. ^ 札奇斯钦. 《蒙古黃金史譯註》. 中华民国: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年12月1日: 第149页. ISBN 9789570808414 (中文). 多桑蒙古史未说明蒙哥可汗即位之地,只称“一二五一年〔辛亥〕七月一日,蒙哥时年四十三岁,诸王等奉之即位”(汉译本二六三~四页)又称:“一二五九年……八月……蒙哥死于合州城东十里之钓鱼山。此汗在位八年,寿五十有二。”(同书二八七页)大致与元史同。 
  70. ^ 70.0 70.1 70.2 姚大中. 《近代中國的成立(中國史卷五)》. 中华民国: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4月1日: 第223页. ISBN 9789571406817 (中文). 对于南方,与南宋间战事也自宪宗时代而加剧。金朝的讨灭,名义上军事同盟协力者南宋,实质无大助力,因而仅分得陈州(今河南省淮阳)与蔡州东南之地。南宋却趁蒙古大军北撤的河南空虚时刻,作军事上投机,袭入汴京又图进取洛阳,闻蒙古军重返才急遽退归,太宗遣使责宋违约,战衅开启。但交战祇在南宋域内四川以至江淮间进退,大体呈现胶着,以后数年,战争性质且转变蒙古军的劫掠式蹂躏,攻略城市得手,杀俘居民与掠夺战利品便退却。宪宗即位六年,授权其弟忽必烈(Khubilai)统辖漠南汉地军、民、政三权,前代以来停滞的南宋领土侵略开始恶化,另一弟旭烈兀出征哈里发政权上一年的纪元一二五二年,南宋经略的准备工作先已着手,忽必烈受命截切南宋四川西部之地南下,平定唐朝南诏国后身的云南大理国,以及招降吐蕃成功。纪元一二五七年忽必烈奉召返蒙古本土,副统帅兀良哈台(Ouriangcadai,速不台之子)续又进出中南半岛,翌年征服交趾地方南宋属国,替代李氏大越未久的陈氏安南国,从南宋北、西、南三方面大包围作战部署完成。惟其如此,便于同年纪元一二五八年,计划下本格化南宋征服战展开,宪宗末弟阿里不哥(Arikbukha)留守和林,军分三道,合四万人号称十万左翼军忽必烈自河南南下,以长江中流域的鄂州(武昌)为攻略目标,右翼军兀良哈台由交趾北上,向湖广方面会合,宪宗亲自率的中军,以甘肃省六盘山(成吉思汗崩驾所在)为前进基地,指向四川合州(重庆市以北四川省合川县),准备夺取长江流域之地而沿江东进。不幸,纪元一二五九年夏秋之间,蒙古军抵达四川时军中痢疫大流行,宪宗也被传染不治,崩于合州前线钓鱼山营中,年五十二岁,在位九年。南伐诸军,乃全面北撤,也因猝然发生的宪宗崩驾大变故,汗位争夺再升高层次,爆发同系拖雷位下的亲兄弟阋墙。 
  71. ^ 71.0 71.1 71.2 罗丽馨. 《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係與相互認識》. 中华民国: 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7月1日: 第133页-第135页. ISBN 9789864371785 (中文). 蒙古南下征服中国,为避免背后受敌,降服高丽成为必要战略。从1231至1259年,约三十年间蒙古六次出兵高丽。时高丽由武人崔氏主政,1232年将国都由开京迁至江华岛作长期抗战。1257年以崔氏政权没落为转机,高丽放弃抗战方针,高宗以还旧都和遣太子入朝为条件请和。1259年四月太子倎入朝,但高宗尚未还都开京,六月即病死,元宪宗蒙哥儿汗则于七月围攻四川合川城时病殁。翌年闰十一月,忽必烈由襄阳班师北上,倎奉币迎谒于道。忽必烈惊喜曰: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乃命达鲁花赤、束里大等,护送倎归国。倎于四月即位,是为元宗。时,江淮宣抚使赵良弼上言曰: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二十馀年尚未臣附。前岁太子倎来朝,适銮舆西征,留滞者二年矣。供张踈薄,无以怀辑其心,一旦得归将不复来。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今闻其父已死,诚能立倎为王,遣送还国,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是不劳一卒,而得一国也。即建议“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立倎为王,遣送还国”。陕西宣抚使廉希宪亦有类似之言。此为世祖放弃对高丽长年用兵,改采怀柔之策的重要建言。1264年(至元元年,元宗五年)蒙古遣使高丽,诏曰:朝觐诸侯之大典也。朕缵承丕绪于今五年,第以兵兴有所不暇。近西北诸王率众款附,拟今岁朝王公郡牧于上都。卿宜乘驲而来庸修世见之礼,尚无濡滞。元宗因之入觐,十二月回国后,翌年正月遣广平公恂、大将军金方庆、中书舍人张镒等至蒙古“谢恩献方物”。五月恂等归国,“帝厚慰遣之,中外称庆”两国关系渐亲善。 
  72. ^ 72.0 72.1 72.2 邱树森. 《元朝史話》.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年: 第54页-第55页 (中文). 成吉思汗西征时,并没有征服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因此,在他返回蒙古时留下绰儿罕继续追击札兰丁。1231年,札兰丁败亡。后来绰儿罕和拜住继续率领蒙古军队在西亚和波斯用兵20年,却并没有全部征服这些地区。1252年,蒙哥决定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一次新的西征。这次西征除了动用诸王的士兵外,还抽调了一千多名中国的工匠从征,其中包括著名的火器专家郭侃。1256年,旭烈兀进兵木剌夷国。木剌夷地处里海之南,十一世纪末建国。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国主兀鲁兀投降,木剌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1257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首都。黑衣大食建国已五百年,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蒙古入侵时,哈里发穆斯塔辛是一个怯懦无能、只知享乐的统治者。旭烈兀致书哈里发,要他投降。哈里发自认为是“回教国的共主”,回书拒绝,但又不认真备战。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哈里发投降,被杀。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七天,居民被屠杀的有数十万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这座著名的古城被彻底破坏。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侵入叙利亚,逼近埃及。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波和大马士革,但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军队在大马士革以南阿音札鲁特地方大败蒙古军,阻止了蒙古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旭烈兀于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东起阿姆河,西迄小亚细亚,北接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报达是陪都。除了上述钦察、伊利两个汗国外,窝阔台后裔的封地是以塔尔巴哈台为中心的阿尔泰山地区,称窝阔台汗国,察哈台后裔的封地是包括阿姆河以东的中亚细亚、谢米列契和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称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皇帝的藩属,而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实际上变成了独立国家。 
  73. ^ 73.0 73.1 73.2 黄大受. 《中國通史(下)》.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第620页-第621页. ISBN 97895711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蒙古的大汗,是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铁木真的称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号。其后,窝阔台之立,虽未经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遗命,部众始无异议。到定宗贵由继位,已有争端。定宗殁后,太宗及拖雷后人,各欲争位,宪宗(蒙哥汗,拖雷之子)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宪宗嗣位后,分遣宗室诸王于边远地区,而以其弟忽必烈领治汉地民户,因此,太宗子孙与拖雷子孙,遂生仇恨。宪宗死后,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惯例,自立于开平。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于和林,世祖自将兵击降。继而太宗孙海都叛变,元师讨之,虽获克捷,但因其地险远(注六),终世祖之世,未能将他平定。元世祖鉴于以前汗位继承的纷争,乃仿效汉制,定传子之局(注七)。然世祖以后皇位继承的斗争,仍不因传子之局而稍减。至元三十一年(西元一二九四年),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诸王中觊觎帝位者,颇不乏人。重臣伯颜,奉世祖遗命,立真金第三子铁穆耳,是为成宗,诸王始无异议。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寿先卒,左丞相阿忽台等谋奉皇后临朝听政,而以宗室阿难答为帝。成宗之侄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遣使迎其兄海山于漠北,并杀阿忽台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杀皇后及阿难答与诸王,然后即位,是为武宗,而立其弟为太子。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仁宗。仁宗本有传位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诺,因奸相铁木迭儿进言,乃有传子之意,因于延祐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出和世球镇云南。武宗旧臣皆感愤怒,遂于次年奉和世球谋叛,事败走漠北,依察哈台汗国,仁宗乃立皇子硕德八剌为太子。七年(西元一三二0年),仁宗死,太子即位,是为英宗。 
  74. ^ 向斯; 王镜轮. 《中國歷朝皇宮生活全書(下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文出版社. 1996年8月: 第1014页. ISBN 9787507504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中文). 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宪宗入蜀。忽必烈攻鄂。九年七月,宪宗在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暴死。九月,忽必烈闻讯宪宗去世,对侍臣说:我奉命南来,哪能无功而还!渡江围困鄂州(湖北武昌)。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讯,其弟阿里不哥密谋继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议。谋士郝经力主和守议和,迎宪宗灵枢,收皇帝印宝,北上争位。正好这时宋丞相贾似道派密使北上,愿意以长江为界,每年贡银、铜各20万。忽必烈许可,引军北还。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统兵到达开平(今内蒙多伦县北)。诸王和左右侍从劝忽必烈在开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开库里尔台即蒙古选汗大会。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这年45岁。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为大汗,调兵遣将。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关成后,亲自统兵讨伐阿里不哥。中统二年(公元1261 年)十一月,两军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战,阿里不哥败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乱,忽必烈统兵讨伐,一举平定。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定都于燕(今北京),改称中都。 
  75.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六‧本紀第六‧憲宗》. 中华民国 (中文). 癸亥,帝崩于的鱼山,年五十有二。史天泽等奉样宫北还,葬起辇谷。庙号宪宗,追谥桓肃皇帝。” 
  76.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华民国 (中文). 九月壬寅,诸王穆哥自合州遣使,以宪宗凶问告,且请北归。帝曰:“吾奉命南征,岂可无功而返。” 
  7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华民国 (中文). 乙卯,改燕京为中都。 
  78. ^ 于大光. 《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 中华民国: 太雅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4月12日: 第90页. ISBN 97895793296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发制人,抢先宣布继承汗位,于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个忽里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诸王的拥戴下,也宣布继汗位。这样,一场汗位争夺的斗争,便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间展开,为此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一二六四年七月,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率领支持他的诸王大臣到开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由于忽必烈依靠中原汉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后取得了胜利。它在实质上,是主张“附会汉法”的蒙古贵族对守旧派的胜利。忽必烈获胜的结果,使漠北与中原地区归于统一,从而奠定了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基础。 
  79. ^ 宋濂. 《元史‧卷五‧本紀第五‧世祖二》 (中文). 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来归。诏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皆伏诛。 
  80. ^ 张岂之. 王天有; 成崇德 , 编. 《中國歷史:元明清史》.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7月3日: 第37页-第38页. ISBN 9789571128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归降时,曾郑重地遣使通告钦察汗别儿哥、伊利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请他们按照蒙古传统惯例,一同东来参加正式的忽里台选汗大会。但三汗很快相继去世,他们的继承人各主一方,对于共同选举蒙古汗一事不感兴趣,却纠缠于彼此之间的领土争端,大动干戈,形同敌国。正在崛起当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绝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这次忽里台会议的流产充分表明,过去那个统一的蒙古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代之出现的,除了忽必烈以汉地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钦察、伊利、察合台、窝阔台四大汗国。当然,在以后大部分时间里,忽必烈及其子孙然被尊为成吉思汗的正统继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义上被视为各汗国的宗主国。元代史料经常笼统地称四大汗国的统治者为“西北诸王”,把他们置于“宗藩”的地位。 
  81. ^ 81.0 81.1 曹永年. 《內蒙古通史‧第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261页-第263页. ISBN 9787811152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中文). 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开平,并以“中统”为年号。“中统”意为“中华正统”,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统标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与阿里不哥的较量中,开平起到极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驻开平,处理政务。但开平一直以来有都城之实而无都城之名。为了确保开平汗廷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全民灌输一种新的意识,1263年(中统四年),忽必烈将扩建改造后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从而不论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还是实际上,上都成为了当时蒙古草原政治权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国虽然开宗明义宣布“祖述变通”,但直至十年后,仍沿用原国号“Yeke mongyol ulus”,即“大蒙古国”。这一点对雄心勃勃致力于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无遗憾。如同王恽《建国号事状》所言:“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虽纪而号未立,盖未有举行之者,是大阙然。”忽必烈只因考虑到蒙古贵族的认同程度,将“变通”的步伐迈得慢而稳。经过十年的经营,忽必烈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便加快了变革的步伐。建国号、定都邑、立朝仪等一系列工作随之展开。1264年,改年号为“至元”。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乾元”之义,复加于原国号前,并称“Daion Yeke mongyol ulus” ,即“大元大蒙古国”,汉语简称“大元”。国号的变更正是体现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汉法,致力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目标,还要继承祖宗伟业,弘扬蒙古传统,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坚守蒙古人的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蒙、汉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 
  82.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华民国 (中文). 辛卯,即皇帝位。遣高丽世子倎归,以兵送之,仍赦高丽境内。 
  83.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七‧本紀第七‧世祖一》. 中华民国 (中文). 戊子,改开平府为上都,达鲁花赤兀良吉为上都路达鲁花赤,总管董铨为上都路总管兼开平府尹。 
  84. ^ 胡阿祥. 〈元與清定立國號的思想文化分析〉.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临沂师范学院). 2003年, 第25卷 (第2期): 第128页-第132页 [2023-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中文). 要之,汉臣王恽请建国号,汉臣刘秉忠奏号大元,汉化女真人徒单公履受命拟诏,于是乃有新的汉式国号“大元”……注:①元的国号,“大元”是全称,“元”是简称;又“明”、“清”也是简称,“大明”、“大清”才是正式的全称。 
  85.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华民国 (中文). 丁巳,以改元,赦天下,诏曰: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胶以菲德,获承庆基,内难未勘,外兵弗戢,夫岂一日,于今五年。敕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气,会于上都。虽此日之小康,敢联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警,雨泽愆期,皆阙政之所由,顾斯民其何罪。宜布维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据鲁不花、忽察、脱满、阿里察、脱火思等,构祸我家,依成吉思皇帝札撒克正典刑讫。可大赦天下,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自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昧爽以前,除杀祖父母、父母不赦外,其优馀罪无轻重,咸赦除之。敢以赦前事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86. ^ 戴逸; 龚书铎. 《中國通史》. 中华民国: 汉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41页.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中文). 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至元九年(1272)二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其为元朝首都。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8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二》. 中华民国 (中文). 壬辰,高丽国进使贺建国号。改中都为大都。 
  8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祖三》. 中华民国 (中文).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朔,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高丽国遣使贺正旦,兼贡方物。 
  89. ^ 陈勇. 《國史綱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1日: 第343页. ISBN 9787810586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继续进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阳、樊城一线。南宋军民在襄阳、樊城坚守了6年之久。元军攻占襄、樊后,分水陆两路大举东下,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继续抗元。赵昰死后,又拥立广王赵昺为帝,最后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权。1279年2月,元将张弘范进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投海而死,南宋灭亡。至此,元朝统一了全国。 
  90.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九‧本紀第九‧世組三》. 中华民国 (中文). 甲申,宋主显遣其知临安府事贾馀庆等贾传国玺及降表至伯颜军前。 
  91. ^ 脱脱.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建國公・永國公》 (中文). 癸未,有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战。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解甲降。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馀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92. ^ 方舒眉; 马星原. 《中國歷史大冒險11:元朝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日: 第93页. ISBN 97896208746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断的道理,来教导儿子团结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为了权力和利益,却引起了蒙古帝国分裂的危机。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儿继续开拓蒙古帝国的版图,并相继成立自己的汗国,这些汗国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开战,内战维持了四年,最后忽必烈胜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并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张汉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满,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反对忽必烈,渐渐成为独立的汗国,而钦察汗国早在蒙哥在位时已得到独立,四大汗国之中只有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为大汗。此后四大汗国一直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继位,蒙古各派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斗争是破坏祖先留下来的基业,于是四大汗国与元朝达成和议,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开设驿路,关塞恢复往来,蒙古皇室内部的纷争遂告结束。 
  93.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世祖六》. 中华民国 (中文). 癸酉,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年八十。 
  9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仁宗下》. 中华民国 (中文). 是月,周王和世㻋至延安,陕西行省左丞相阿思罕、平章政事塔察儿、行台御史大夫秃鲁卜、御史中丞脱欢与周王常侍教化等奉和世㻋举兵反。 
  95. ^ 戴逸; 龚书铎. 《中國通史》. 中华民国: 汉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2006年: 第352页. ISBN 9789867103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贵族中保守派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还大都,途中驻跸于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等趁英宗熟睡之机,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发动政变,刺杀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事变”。也孙铁木儿即帝位于龙居河,诏改次年(1324)为泰定元年(史称他为泰定帝)。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速吉八即位于上都,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同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发动政变,立武宗之子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是为文宗。之后,两都之争由此展开。十月,上都陷落,天顺帝被俘。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球即位于和林,是为明宗。八月,明宗暴毙于王忽察都之地(被文宗和燕铁木儿毒死)。九月,文宗再即帝位。之后,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于1332年病逝于上都,因其后悔毒死明宗,遗诏传位于明宗之子。十月,年仅7岁的明宗次子懿玮质班即帝位,是为宁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诸帝中最为短命的皇帝。这样,在10年中(1323~1332),元朝前后更换了5个皇帝。宁宗死后,元王朝开始步入其统治的晚期。 
  96.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英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八月癸亥,车驾南还。是夕,驻跸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夫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儿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铁夫弟宣徽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院刊使阿散、佥书枢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清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同谋弑逆,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夫、赤斤帖木儿先杀中书右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御。在位三年,二十有一。 
  97.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华民国 (中文). 辛丑,同知枢密院事脱脱木儿、通政使也不伦并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亦列赤为御史大夫。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围上都,倒刺沙奉皇帝宝出降。月鲁帖木儿杀辽王脱脱。 
  98.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丙戌,帝即位于和林之北。 
  99.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辇谷。 
  100.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文宗上》. 中华民国 (中文). 己亥,皇太子复即位于上都大安阁,大赦天下,诏曰:朕惟昔上天启我太祖皇帝肇造帝业,列圣相承。世祖皇帝既大一统,即建储贰,而裕皇天不假年,成宗人继,才十馀载。我皇考武宗归膺大宝,克孝天心,志存无私,以仁宗居东宫,遂嗣宸极。甫及英宗,降割我家。晋王违盟构逆,据有神器,天示谴告,竟陨厥身。于是宗戚旧臣协谋以举义,正名以讨罪,揆诸统绪,属在眇躬。朕念大兄播迁朔漠,以贤以长,历数宜归,力拒群言,至于再三。乃日艰难之际,天位久虚,则民心不固,恐堕大业。联虽徇众请以临御,秉初志而不移,是以固让之诏始颁,奉迎之使己遣,命阿刺忒纳失里、燕铁木儿奉皇帝宝玺,远迓于途。而先皇帝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道里辽远,自春徂秋,怀艰阻于历年,望都邑而滋概,徒御弗慎,节宣失宜。信使往来,相望于道,彼此思见,交切于怀。八月一日,大驾次旺忽察都,朕方欣瞻对之有期,独兼程而先进,相见之顷,悲喜交集。何期数日之间,宫车弗驾,国家多难,迭至于斯!念之痛心,以夜继旦。诸王、大臣以为祖宗基业之隆,先帝付托之重,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请即正位,以安九有,朕以先皇帝奄弃天下,摧怛方新,保忍衔哀以践大宝。乃群臣固请伏阙,至三日之久。朕维宗社大计,乃于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于上都。可大赦天下,自天历二年八月十五日昧爽.以前,罪无轻重,同赦除之。於戏!戡定之馀,莫急于与民休息。丕变之道,莫大乎使民知义。亦惟尔中外大小之臣,各究乃心,以称联意。 
  101.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文宗下寧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己酉,帝崩于上都,在位五年,年二十有九。癸丑,葬起辇谷。 
  102.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文宗下寧宗》. 中华民国 (中文). 冬十月庚子,帝即位于大明殿。诏曰:洪惟太祖皇帝启辟疆宇,世祖皇帝统一万方,列圣相承,法度明著。我曲律皇帝入纂大统,修举庶政,动合成法,授大宝位于普颜笃皇帝以及格坚皇帝。历数之归,实当在我忽都笃皇帝、扎牙笃皇帝,而各播越辽远。时则有若燕铁木儿,建义效忠,戡平内难,以定邦国,协恭推戴扎牙笃皇帝。登极之始,即以让兄之诏明告天下。奉玺绂远迓忽都笃皇帝。及忽都笃皇帝奄弃臣庶,扎牙笃皇帝复正宸极,仁义之至,视民如伤,恩泽旁被,无间远迩。顾育眇躬,尤笃慈爱。宾天之日,皇后传顾命于太师太平王右丞相答剌罕燕铁木儿、太保浚宁王知枢密院事伯颜等,谓圣体弥留,益推固让之初志,以宗社之重,属诸忽都笃皇帝之世嫡。乃遣使召诸正宗亲,以十月一日来会于大都,与宗王、大臣同奉遗诒劝进。朕以至顺三年十月初四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可大赦天下。大都、上部、兴和三路差税免三年。腹里差发并诸郡不纳差发去处税粮,十分为率,免二分。江淮以南,夏税亦免二分。土木工役,除仓库必合修理外,毋创造以纾民力。民间应有逋欠差税课程,尽行蠲免。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官并内外三品以上正官,岁举才堪守令者一人,申省部先行录用,如称职,举官优加旌擢。重囚淹禁三年以上,疑不能决者,申省部详谳释放。学校农桑、孝义贞节、科举取士、国学贡试,并依旧制。广海、云南梗化之民,诏书到日,限六十日内出官,与免本罪。 
  103. ^ 许阳柘. 《中華帝王大辭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海洋出版社. 1990年: 第288页. ISBN 97875027066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中文). 至顺三年(1332),文宗、宁宗相继去世。燕铁木儿请立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欢帖睦尔,遂遣使静江迎回。然为权相燕铁木儿所疑问,迁延数月不得立。决策国事皆由燕铁木儿及文宗后,至燕铁木儿死。四年六月,妥欢帖睦尔即皇帝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改元元统。即位后,清除燕铁木儿势力。以伯颜为右丞相,独擅相权,把持朝政,肆行贪暴,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又仇视汉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停止科举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为官,又擅贬宗王,引起朝野不满。六年二月,妥欢贴睦尔支持脱脱逐走伯颜,以脱脱为右丞相。脱脱执政,改变排汉政策,恢复科举制,提倡文治和经史,史称“脱脱更化”。但因朝政积弊过深,连年水旱灾荒,使国库空虚。以致滥印190万锭,至元钞10万锭,使钞法败坏,物价上涨,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至正二年(1342)始,黄河泛滥,沿河州郡灾荒连年。十一年四月,以工部尚书贾鲁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15万民工治河,导致各地农民大起义。 
  104.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惠宗一》. 中华民国 (中文). 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都,诏曰:洪惟我太祖皇帝,受命于天,肇造区夏;世祖皇帝,奄有四海,治功大备;列圣相传,丕承前烈。我皇祖武宗皇帝入纂大统,及致和之季,皇考明宗皇帝远居朔漠,札牙笃皇帝戡定内难,让以天下。我皇考宾天,札牙笃皇帝复正宸极。治化方隆,奄弃臣庶。今皇太后召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等曰:“昔者阔彻伯、脱脱木儿、只儿哈郎等谋逆,以明宗太子为名,又先为八不沙始以妒忌,妄构诬言,疏离骨肉。逆臣等既正其罪,太子遂迁于外。札牙笃皇帝后知其妄。寻至大渐,顾命有曰:‘朕之大位,其以朕兄子继之。’”时以朕远征南服,以朕弟懿璘只班登大位,以安百姓,乃遽至大故。皇太后体承札牙笃皇帝遗意,以武宗皇帝之元孙,明宗皇帝之世嫡,以贤以长,在予一人,遣使迎还。征集宗室诸王来会,合辞推戴。今奉皇太后勉进之笃,宗亲大臣恳请之至,以至顺四年六月初八日,即皇帝位于上都。於戏!惟天、惟祖宗全付予有家,栗栗危惧,若涉渊冰,罔知攸济。尚赖宗亲臣邻,交修不逮,以底隆平。其赦天下。 
  105. ^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惠宗三》. 中华民国 (中文). 夏四月壬午,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民夫十五万、兵二万,开河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馀里。 
  106. ^ 宫胁淳子. 《最後的游牧帝國:准噶爾部的興亡》. 由晓克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1日: 第61页-第62页. ISBN 97872040784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14世纪中叶,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开始了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 1348年,盐商方国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结社的白莲教徒组织的红巾之乱在各地兴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权的衰落。1368年,红军馀党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击元大都,惠宗妥懽贴睦尔(顺帝)逃往开平府,后退至内蒙古的应昌府。1370年,明军追击至应昌府,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勉强脱走后继帝位,这就是昭宗。此后,昭宗以喀喇和林为根据地,对明朝进行防御。这时,元朝残馀势力依旧强大。1372年,明军15万人分三路进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军迎击,数万人战死后退却。1378年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死去,继承他的是被认为是其弟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1387年,明军进入东北地区,木华黎国王的后人纳哈出率领的20馀万元军降于明军。为了挽救由此产生的东部战线的危机,脱古思帖木儿汗亲自前往捕鱼儿海湖畔,打算与高丽取得联系夹击明军。然而,翌年却遭到明军奇袭而大败,在数十骑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后人也速迭儿的军队杀死。 
  107. ^ 李伯重.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华民国: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9年10月9日. ISBN 97895708539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月18日) (中文). 1388年,也速迭儿汗杀死北元皇帝,废弃大元国号,自立为汗,称蒙古可汗,明人称鞑靼可汗。 
  108. ^ 艾华德.弗利英语Ewald Frie. 《十八個地理座標看世界史:從文明發源、民族、政治、軍事和帝國,到殖民、貿易和全球化,探討各地的發展與交流歷程,拼出世界史的全貌》. 由庄仲黎翻译. 中华民国: 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脸谱出版. 2020年8月6日. ISBN 9789862358542 (中文). 至于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则在十四世纪面临著截然不同的命运:国祚最短的窝阔台汗国于一三○九年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而灭亡;位于西亚的伊儿汗国第九任君主不赛因(Abu Said Bahadur Khan,一三○四—一三三五)年仅十二岁便继承汗位,在位虽不到二十年,却堪称伊儿汗国的黄金时代。由于他英年早逝,未留下子嗣,在一三三五年驾崩后,伊儿汗国便因内部长期的王位争夺战争而陷于分裂局面,最后走向灭亡一途。拥有蒙古帝国西部和北部疆土的钦察汗国是四大蒙古汗国中,维持得最久的一个。直到十五世纪,它才因为沙皇俄国、波兰和立陶宛的壮大而瓦解。从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当中,以克里米亚汗国(Krim-Khanat)的国祚最长,迟至一七八三年才被俄罗斯女沙皇凯萨琳大帝消灭。位于中亚和西藏的察合台汗国则在一三三八年,因为内部对于该如何在伊斯兰化和成吉思汗所留下的传统之间折中取舍的问题争执不休,最后分崩离析。后来帖木儿(Tamerlan,一三三六—一四○五)以武力接收了察合台汗国的领土,他学习成吉思汗出征四方,并且在十四世纪末叶创立了帖木儿帝国。只不过这个帝国也没有维持多久。 
  109. ^ 宋宜昌; 倪建中. 北京泛亚太经济研究所 , 编. 《風暴帝國:解讀世界史上版圖最大的蒙古王朝(上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年1月1日: 第24页. ISBN 97875078156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1月7日) (中文).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中讲:“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14世纪中叶,义大利一本小册子通过描写一条起自顿河河口的塔那、横穿中亚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时商业的重大意义。 
  110. ^ 邱轶皓. 元憲宗朝前後四兀魯思之分封 (PDF). 《史语所集刊》 (台湾: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2011, 82 (1): 79–127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3). 
  111. ^ Grousset,Empire,p. 263,"Hethum I (1226-69) was clever enough to place himself voluntarily under Mongol suzerainty in 1244."
  112. ^ Claude Mutafian in Le Royaume Arménien de Cilicie describes "the Mongol alliance" entered into by the king of Armenia and the Franks of Antioch ("the King of Armenia decided to engage into the Mongol alliance,an intelligence that the Latin barons lacked,except for Antioch"),and "the Franco-Mongol collaboration" (Mutafian,p.55).
  113. ^ 吴秀永. 蒙古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 中国元代军事史.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114. ^ 阿塔·马里克·志费尼. 《世界征服者史(上册)》. 由何高济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 第90页 (中文). 成吉思汗统治后期,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繁荣富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因此,凡有利可图之地,那怕远在西极和东鄙,商人都向那里进发。因为蒙古人没有定居于任何城镇,商旅也没有在他们那里汇集,所以衣物在他们当中非常缺乏,跟他们做买卖所得到的利益,人所共知。 
  115. ^ 张龙海. 蒙古帝国时期的东西方贸易.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116. ^ 柴福珍. 〈大蒙古國時期蒙古草原上的社會經濟〉 (PDF). 《安徽农业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2009年, 第37卷 (第35期): 第17840页-第17842页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0) (中文). 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适宜畜牧生产的,除少数地方覆盖有很稀疏的森林外,其他地区均为盛产野草的天然放牧区。“这里不适合种植作物,却适合饲养畜群,即便算不上十分理想,至少也是相当适宜的。”大蒙古国的牧民们牧养牛、马、羊和骆驼等牲畜,“逐水草放牧”为其主要经济活动。对于草场的选择,当时已经有了较清楚了认识,懂得什么地方更适合放养牲畜。夏天人们迁到气候凉爽、水草丰美的山地,冬天迁到比较温暖的草甸。为了保护草场,蒙古人颁布了法令,“禁草生而斸地者,遗火而爇草者,诛其家”。破坏草原、烧荒毁草的人,要被处以诛其家的重刑,惩治相当严厉。窝阔台汗当政时期,“在没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畜牧环境、扩大了草场,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117. ^ 117.0 117.1 117.2 117.3 梅天穆.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 由马晓林; 求芝蓉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9月1日 [2023-01-17]. ISBN 97875139163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 当蒙古人攻下一座城市或者王国时,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技能的人,例如工匠、手艺人或技师等,这些幸运的灵魂就能免遭屠戮,而被送往特定的地点,为蒙古人工作。他们可能会加入蒙古军中,并成为炮兵或技师。不过,其他工匠则被派去为蒙古宫廷制造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金银匠巴黎人威廉·比希耶(William Buchier),据鲁布鲁克记载,他曾在哈剌和林设计并制造了著名的银制酒喷泉。除了哈剌和林,最著名的地方是镇海城。镇海是蒙古朝廷中的一名高官,他于1212年在蒙古草原的中西部建造了这座城,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这座城市逐渐扩张,城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作坊,里面有汉人工匠,其中很多人在1265年左右被允许回到华北,在大都和上都附近工作。这可能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拒绝给予海都等人技术资源的一个结果。另一座城市拜八里(意为“富饶之城”)建于色楞格河畔,成为珠宝与金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心。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这些制造中心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也使后勤制度的建立变得必要,以向居民供应食物和工作。当然,这也增加了前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运输。而蒙古草原并不是唯一的工业生产地。蒙古人在叶尼塞河上游支流沿岸建立了一座丝织品制造中心。西伯利亚在历史上并不以产丝闻名,但是这显示了蒙古人的能力,不仅迁移了工人,也给他们提供原材料,由此控制了奢侈品的生产。这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蒙古宫廷极为热衷的织金锦,又称“纳失失”。生产这种织物需要大量的丝和黄金。丝基本上来自中国,而生产中心则设在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相对靠近蒙古草原西部的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流域的金矿。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制造纳失失的成本。1盎司黄金能够变为长80千米的线,缠在一条基线上,则可以产出长1,600千米的线。尽管生产纳失失所需的黄金并不多,但是使纳失失生产中心靠近更为昂贵的黄金的产地是说得通的。丝也十分昂贵(确实是丝而不是黄金成了元帝国通货的准备金),但是用驼队运输大包的丝显然比运输小包的黄金更加容易,因为黄金比丝更容易消失。当然,要想获得黄金,除了强力的后盾还需要有技术的劳动力。蒙古在列格尼茨战胜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等势力的联军之后,蒙古诸王不里带走了所获的俘虏,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队日耳曼金矿工人。这些战俘在中亚度过了馀生,在距今塔什干东北约270千米处的塔剌思附近为不理工作。蒙古通过入侵花剌子模帝国一战,也获得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匠。尽管我们不应完全相信拉施特的估计,他说蒙古人将10万名工匠迁往“东方之地”(bilad-i sharqi),但毫无疑问,到来的工匠确实是数以千计的。 
  118. ^ 柴福珍. 〈大蒙古國時期蒙古草原上的社會經濟〉 (PDF). 《安徽农业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2009年, 第37卷 (第35期): 第17840页-第17842页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0) (中文). 在大蒙古国时期,作为游牧经济区的蒙古草原很早便发展起了农业生产。蒙古建国前后的不断征战,使不少农耕民族的人们成为俘虏被运回草原,特别是蒙古人“掠中国之人为奴婢”,并将他们运回草原,这些汉人因为“必采食而后饱”的饮食习惯,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开辟出小片耕地,草原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这些农事活动,窝阔台是支持的。在和林境内,有个人种植萝卜,获得了一些收成;另有一人在和林附近种植了一些柳树和杏树苗,并长出了嫩芽(由于严寒,树在当地很难生长)。因为这些成绩,窝阔台对这2个人给予重赏。此后,这种耕作活动不断得到发展,到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征召北上和林时,和林的居民已“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间亦有蔬圃”了。 
  119. ^ 119.0 119.1 Mongol Conquests.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28). 
  120. ^ Battuta's Travels: Part Three - Persia and Iraq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4-23.
  121. ^ The Mongol invasion: the last Arpad kings.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122. ^ The Story of the Mongols Whom We Call the Tartars= Historia Mongalorum Quo s Nos Tartaros Appellamus: Friar Giovanni Di Plano Carpini's Account of His Embassy to the Court of the Mongol Khan by Da Pian Del Carpine Giovanni and Erik Hildinger (Branden BooksApril 1996 ISBN 978-0-8283-2017-7)
  123. ^ Ping-ti Ho,"An Estimat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Sung-Chin China",in Études Song,Series 1,No 1,(1970) pp. 33-53.
  124. ^ 124.0 124.1 杰克·威泽弗德.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PDF) 简体中文. 重庆出版社. : 第122–125页 [2023-01-17]. ISBN 9787229122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0). 
  125. ^ Rakibul Hasan,"Biological Weapons: covert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security". Asian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2014) 2#9 p 38.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2-17.
  126. ^ 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They Are Small – A Brief History of Bug Warfare. Military History Now. [2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127. ^ 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ISBN 978-0-521-65704-4. P. 116.
  128. ^ 滕春兴. 《西洋教育史:中世紀及其過渡世代》. 中华民国: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2月1日: 第66页. ISBN 9789861912233 (中文). 黑死病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对人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西元一三一三至一三七五年)在黑死病最泛滥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西元一三四八年发生在义大利的可怕瘟疫。然而也是在此时,欧洲竟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129. ^ 谢选骏. 《謝選駿全集第116卷:國家妖孽》. 美利坚合众国: Lulu Press, Inc.英语Lulu.com. 2021年3月: 第104页. ISBN 97816671936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中文). 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前,俄罗斯的中心在基辅(今乌克兰首都),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后摧毁了基辅,并一手扶植起莫斯科,把莫斯科打造成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而现在的俄罗斯,正是莫斯科的延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就说:“俄罗斯与西方不相干,与斯拉夫(Slavdom)也无关。”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特鲁别茨科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罗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服饰也受蒙古影响,军法制度也是从蒙古学的。” 
  130. ^ 宫崎正胜. 《圖解東亞史 更新版》. 由叶婉奇翻译. 中华民国: 易博士出版社. 2019年2月12日. ISBN 97898648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受到第四代大汗蒙哥命令的旭烈兀,率领军队前往征服阿拉伯世界,攻陷并彻底破坏了曾经是世界大都市、领导世界史、为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巴格达。结果,阿拔斯王朝灭亡,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埃及的开罗。蒙古人以新都大不里士为中心,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 
  131. ^ 葛桂录. 《中英文學關係編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04年9月: 第1页. ISBN 9787542619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1日) (中文). 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欧洲诸国极为震撼。本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队在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Khoream)国境被杀掠,率大军开始西征。于是,中国与欧洲诸国开始普遍接触。蒙古大军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东西两方战役,几乎从印度河(Indus)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Dnieper)。从他进攻中原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到1223年,在12年之内,蒙古军队曾经到达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欧洲诸国受到极大震动。因为在13世纪,以城堡为中心的欧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边界向前推进,并与伊斯兰教为敌。在此阶段里,伊斯兰教仍然是基督教欧洲畏惧的唯一敌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现,不仅是一个晴天霹雳。用一位外国史学家的话来说:“由于我们的罪恶,我们不知道的部落来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一也不知道他们的语言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种族,他们信仰的宗教是什么——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跑出来的。”“鞑靼人从第聂伯河折回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再一次躲藏在哪里。由于我们的罪恶,上帝知道,他是从哪里把他们接来惩罚我们的。”欧洲人对蒙古大军的恐惧心态可见一斑,这影响到后来包括英国。这后来构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西方的“黄祸”论的历史起因之一。如1905年3月3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就说:“白人所谓黄祸之说,不知其起于何时。说者谓成吉思汗以铁骑蹂躏欧洲,西欧妇孺亦尝震惊于黄人之大创,而黄祸之说以起。” 
  132. ^ 王永生. 《貨幣文化交流史話》.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 第49页. ISBN 9787509793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元灭宋后,其时日本正值北条氏控制的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欲收日本为藩属,于至元三年至十年(1266~1273)的七年间,先后七次遣使招降日本未果,遂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十八年(1281)两次渡海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北条政权受元军两次打击,也一蹶不振。日野俊基等发动勤王运动,推翻镰仓幕府。不久足利尊氏崛起,与勤王派为敌,双方相持不下,历时50多年,史称南北朝时期(1336~1392)。至足利尊之孙义满时,南北朝对峙局面始告结束,但武人专政依然如故。足利义满设幕府于京都室町,称室町幕府(1336~1573)。 
  133. ^ 祝田秀全. 《超世界史》. 由李惠芬翻译. 中华民国: 易博士出版社. 2020年7月16日: 第175页. ISBN 97898648012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高丽政权持续了约五○○年,但在末期时国土却遭到元朝的大军侵略(P111),不得不成为臣从。高丽也跟著元朝过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当元朝因红巾之乱而衰退后,高丽便与元朝断交。废掉元朝干预之下所设置的行政机关,并重建高丽时代的各种制度。然而,随著明朝在中国的崛起,高丽的政权也分成亲明派与亲元派而混乱不堪,亲明派的国王被亲元派所暗杀、丧失了统治能力。亲明派的高丽武官李成桂眼见情势不妙,于是当机立断地发起政变、废黜亲元派的国王。接著,更迫使做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国王让位,建立朝鲜王朝,成为初代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鲜,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称为“李氏朝鲜”。继高丽之后,李氏朝鲜也存续了五○○年。 
  134. ^ 文欢. 《歷史不忍細看》. 中华民国: 新视野NewVision. 2020年1月1日: 第248页. ISBN 9789869843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31日) (中文).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13日报导,2004年6月,塞克斯推出了有关男性Y染色体研究的新书《亚当的诅咒》,他在书中声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播种者”。追溯历史,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将中国版图扩张至历史最大,同时也使其子孙在欧、亚两洲的土地上繁衍,现在全球至少有1600万男性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英伦三岛也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 
  135. ^ 奇云. 〈勇武統治者成吉思汗有後裔男性1600萬〉. 《北京科技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浪网. 2004年7月16日 [2007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10日) (中文).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6月13日报导,今年6月,塞克斯推出了有关男性染色体Y染色体研究的新书《亚当的诅咒》(Adams Curse),他在书中声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播种者”。追溯历史,在中国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所率领的铁蹄将中国扩张至历史上最大的版图。领海延伸至日本海、版图穿越俄罗斯直抵印度北部地区,甚至东欧部分国家也尽在成吉思汗统治之下。这位以勇武著称的统治者,令子孙在欧亚两洲土地繁衍,现时全球最少有1600万名男性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即使英伦三岛,也有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 
  136. ^ Tatiana Zerjal; 薛亚莉; Giorgio Bertorelle; 斯宾塞·韦尔斯; 鲍伟东; 朱苏玲; Raheel Qamar; Qasim Ayub; Aisha Mohyuddin; 傅松滨; 李璞; Nadira Yuldasheva; Ruslan Ruzibakiev; 徐玖瑾; 舒群芳; 杜若甫; 杨焕明; Matthew E. Hurles英语Matthew Hurles; Elizabeth Robinson; Tudevdagva Gerelsaikhan; Bumbein Dashnyam; S. Qasim Mehdi英语Qasim Mehdi; Chris Tyler-Smith.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Mongols〉. 《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2003年, 第72卷 (第3期): 第717页-第721页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9) (英语). We have identified a Y-chromosomal lineage with several unusual features. It was found in 16 populations throughout a large region of Asia, stretching from the Pacific to the Caspian Sea, and was present at high frequency: ∼8% of the men in this region carry it, and it thus makes up ∼0.5% of the world total.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within the lineage suggested that it originated in Mongolia ∼1,000 years ago. Such a rapid spread cannot have occurred by chance; it must have been a result of selection. The lineage is carried by likely male-line descendants of Genghis Khan, and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it has spread by a novel form of social selection resulting from their behavior. 
  137. ^ 137.0 137.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海都殁,子拜姓忽儿嗣。拜姓忽儿殁,子敦必乃嗣。敦必乃殁,子葛不律寒嗣。葛不律寒殁,子八哩丹嗣。八哩丹殁,子也速该嗣,并吞诸部落,势愈盛大。也速该崩,至元三年十月,追谥烈祖神元皇帝。 
  138. ^ 柯劭忞. 《新元史考證‧考證一‧卷一‧本紀第一‧序紀》. 中华民国.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 也速该,《蒙古源流》作也苏凯。部众议立汗,至屡为泰兀赤部所困。据拉施特书为洪侍郎所未取者,按也速该为罕,《译史》未载其事。拉施特详加辩证,云忽都剌死后,他之侄也速该为汗,为是亦属悬揣之词。蒙古史谓烈祖为尼伦族长,最合情事。《秘史》称烈祖为把阿秃儿,无汗号也。 
  139. ^ 139.0 139.1 宋濂. 《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 (中文). 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谥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在位二十二年。 
  140. ^ 140.0 140.1 140.2 柯劭忞. 《新元史‧卷一百八‧列傳第五‧太祖諸子三‧拖雷上》. 中华民国 (中文). 宪宗即位,追上尊号,谥曰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至元二年,改谥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加谥仁圣景襄皇帝。 
  141. ^ 柯劭忞. 《新元史‧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禮四》. 中华民国 (中文). 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 
  142. ^ 142.0 142.1 柯劭忞. 《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 中华民国 (中文). 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谥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143. ^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一‧后妃一》 (中文). 至元二年崩,追谥诏慈皇后,升祔太宗庙。 
  144. ^ 144.0 144.1 宋濂. 《元史‧卷二‧本紀第二‧太宗 定宗》 (中文). 追谥简平皇帝,庙号定宗。 
  145. ^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一‧后妃一》 (中文). 至元二年,追谥钦淑皇后。 
  146. ^ 146.0 146.1 宋濂. 《元史‧卷二‧本紀第三‧憲宗》 (中文). 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 
  147. ^ 147.0 147.1 147.2 147.3 147.4 147.5 宋濂. 《元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世祖十四》 (中文). 五月戊午,遣摄太尉臣兀都带奉册上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国语尊称曰薛禅皇帝。 
  148. ^ 148.0 148.1 宋濂. 《元史‧卷十三‧本紀第十三‧世祖十》 (中文).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赦天下。 
  149. ^ 149.0 149.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裕宗》 (中文). 成宗即位,追谥曰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祔于太庙。 
  150. ^ 150.0 150.1 150.2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成宗四》 (中文). 是年九月乙丑,谥曰钦明广孝皇帝,庙号成宗,国语曰完泽笃皇帝。 
  151. ^ 151.0 151.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順宗》 (中文). 大德十一年秋,武宗即位,追谥曰昭圣衍孝皇帝,庙号顺宗,祔享太庙。 
  152. ^ 152.0 152.1 152.2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武宗二》 (中文). 夏四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铁木儿等上尊谥曰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国语曰曲律皇帝。 
  153. ^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武宗二》 (中文). 辛卯,皇太子、诸王、百官上尊号曰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154. ^ 154.0 154.1 154.2 宋濂. 《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仁宗四》 (中文). 五月乙未,群臣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国语曰普颜笃皇帝。 
  155. ^ 155.0 155.1 155.2 柯劭忞. 《新元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英宗》. 中华民国 (中文). 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谥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四月,上国语庙号曰格坚皇帝。 
  156. ^ 宋濂. 《元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英宗一》 (中文). 戊寅,御大明殿,群臣上尊号曰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157. ^ 157.0 157.1 宋濂. 《元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顯宗》 (中文). 又十一年,英宗遇弑,也孙帖木儿以嗣晋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圣仁孝皇帝,庙号显宗,祔享太室。 
  158. ^ 158.0 158.1 158.2 宋濂. 《元史‧卷三十六‧本紀第三十六‧文宗五》 (中文). 元统二年正月己酉,太师右丞相伯颜率文武百官等议,上尊谥曰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国言谥号曰札牙笃皇帝,请谥于南郊。 
  159. ^ 宋濂. 《元史‧卷三十四‧本紀第三十四‧文宗三》 (中文). 戊午,帝御大明殿,燕帖木儿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160. ^ 160.0 160.1 160.2 160.3 柯劭忞. 《新元史 ‧卷二十‧本紀第二十‧明宗》 (中文). 冬十月丙申,上尊谥曰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国语曰护都笃皇帝。至元六年冬十月己巳,上尊号曰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161. ^ 161.0 161.1 宋濂. 《元史‧卷三十九‧本紀第三十九‧順帝二》 (中文). 辛亥,升祔懿璘只班皇帝于庙,谥冲圣嗣孝皇帝,庙号宁宗。 
  162. ^ 162.0 162.1 柯劭忞.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 中华民国 (中文). 丙戌,帝崩于应昌,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太尉完者、知枢密院事观音奴奉梓宫葬于起辇谷。群臣上庙号曰惠宗皇帝,国语曰乌哈图汗。明祖以帝能顺天命,退避而去,上尊谥曰顺帝。 
  163. ^ 陈昆山. 《中國朝代綱史》. 马来西亚联邦: The Other Press Sdn Bhd. 2014年8月15日: 第329页. ISBN 978-983-9541-8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9日) (英语). The (Mongol) Northern Yuan Dynasty, following Chinese orthodoxy, gave Toghun Temur his own posthumous name "Universally Acclaimed, Devote and Righteous Emperor" (Xuan ren Pu Xiao Huangdi 宣仁普孝皇帝). 
  164. ^ 萨冈. 《欽定蒙古源流‧卷四》 (中文). 托欢特穆尔‧乌哈噶图汗,戊午年生,岁次癸酉年十六岁即位。 

来源

[编辑]
书籍

研究书目

[编辑]
  • Herbert Franke(傅海波)& Denis C. Twitchett(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剑 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中国历史政权
前朝

大金
西夏
大蒙古国
(1260年忽必烈自封的蒙古大汗不被四大汗国承认)
1206年-1271年12月18日
后朝
大元
亚欧、西域及蒙古高原政权
前朝
蒙兀国
大金西夏中亚诸国
西亚诸国、东欧诸国
大蒙古国
(未分裂的蒙古帝国)
1206年-1260年5月5日
后朝
大元
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